我是一只鱼
海洋馆潜水体验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2期

标签: 自然探奇   

从小就梦想变成一只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弋。要实现这个幻想,除非生活在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不过,没有魔法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的潜水设备体验“鱼”的感觉,而且不必去遥远的大海,只要你所在的城市有可供潜水体验的海洋馆。

变成一只“鱼”

韩琳

想要变成一只“鱼”,首先从“鱼眼”做起。我们换好酷似“蝙蝠侠”的潜水服,拎着一堆潜水器具来到海洋馆的下水处。“泳镜”教练地给我一个潜水镜,让我自己在镜面的内侧吐唾液,这样做据说可以防止镜面起雾。

前面那条鱼,不要抢镜头。
如果海水压得耳朵疼,就闭嘴捏鼻向外呼气,要不然就咽唾液。

其次是“鱼腮”。在教练的帮助下,我们背上了30多斤重的氧气瓶。下水前,教练让我先试一下氧气瓶有无问题。我咬住呼吸管把头扎进水里,深吸一口气,然后用鼻子呼了出来。结果,潜水镜里满是雾气,还进了不少水。原来,和游泳不一样,鼻子不能用来出气的,吸气呼气只用嘴就可以了。不过,鼻子还是非常有用。如果潜水镜进水的话,先将面部尽量向上,然后用手压住面镜的上沿,用鼻子排气,根据压力的原理就可以把水从面镜下方排出。

潜水镜
不仅让潜水者有清晰的视线,还罩住了鼻子,平衡了鼻腔内的压力。

最后是“鱼尾”。脚上的那一双硕大的脚蹼就是我的“鱼尾”,这要求我始终用自由泳的姿势划水。可是本人只会蛙泳,自始至终有一种“穿着脚蹼游蛙泳”的欲望。在潜入水底后,我的耳朵忽然疼起来,教练说这是因为水下压力比较大,压迫耳膜所致。我立即用教练讲的方法,咽了一口唾液,平衡了耳压之后,耳朵立刻就不疼了。这时,教练从水底捧了一把沙粒给我,然后做了一个抛的动作。我明白了他的用意,将沙粒撒散开来。一群银色的鱼立即还以为开饭的时间到了,蜂拥而至,争抢起来。在教练的示意下,我轻轻地抚摸它们的背部,而它们也对我表示很友好,不但不害怕我,反而游到我的手边寻觅沙粒。看来,它们把我真得当成一只鱼了。

潜水的语言

赵铭非

在水下不可能开口说话,除非你想用一大口咸苦的海水作为这个愚蠢决定的补偿。在水下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手势(懂手语的聋哑人潜水沟通起来一定很方便)。在下水之前,教练给我们讲了几种最基本的手势。比如,竖起大拇指表示身体不适需要上浮;大拇指和食指闭合,其余三个手指自然伸展,这表示一切都好,没有不适症状。除此之外,还有跪下、下潜等手势。

责任编辑 / 李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