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掌控历史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12期 作者: 梁成强 

标签: 博物高考题   

“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金、木、水、火、土”,区区五个字,几乎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改朝换代的规律。2010年高考文综曾出现过一次“五行”相关的题目,这道题被老师们评为“难度系数高”。
秦始皇的兵马俑。秦朝自认为具水德,水克火,所以能取代火德的周朝。

这道题目一出,立刻引来一片骂声,甚至有人调侃说,正确答案应该是“E.缺德”——他们认为,在如今这个“唯有科学高”的时代,说什么阴阳、五行,根本是一种倒退。其实,高考题中出现“五行”,并不是让学生放弃物理、化学而且去念“土生金、金生水”,而只是考查大家对这一理论是否了解。

五行理论,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化,直到现在,依然时常有人提及。我们先不去讨论它是否“正确”,仅从它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方面考虑,也应该对这个理论有所认知。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主要用来区分事物的不同属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并不难,可以找些便捷的窍门帮助记忆:木头点着了能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烧尽了,剩下些炭灰,“火生土”;金属矿多从地下挖出来,“土生金”;矿脉附近的地下水是矿泉水,矿泉水比一般水好,“金生水”。相克也类似:刀斧能砍树,“金克木”……

五行理论至少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已经成形了。古代人生活不容易,今天遇到天灾、明天碰到打仗,于是人们自然就会探究,为什么去年发洪水,今天却滴雨不下?为什么强大的商朝被来自西边的周人推翻?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