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蟋蟀 虫儿乐团,四季演奏

小时候只知道蟋蟀、蚂蚱和蝈蝈应该是亲戚,并不知道它们是不同“科”的昆虫。那时我是按照捕捉的难易程度,来为它们分类的。蚂蚱最好捉,虽然跳得挺远,但落地姿势实在太随意,经常把自己摔得晕头转向,所以只要判断好落点就很容易得手了。蝈蝈比较狡猾,先要循着叫声判断位置,慢慢地把抄网伸到它停落处的下方,然后突然靠近吓唬它一下,这家伙就会乖乖地掉到抄网里了。相比之下,还是捉蟋蟀的技术含量最高,乐趣也最大。蟋蟀不像蚂蚱般居无定所,也不像蝈蝈般风餐露宿,墙缝或者土洞都是它们钟爱的住所。
到晚上路灯一亮,胡同的墙缝里就会传来蟋蟀悦耳的鸣叫。听准位置后,用一根长扫帚苗慢慢伸进墙缝试探。蟋蟀以为晃动的扫帚苗是另一只蟋蟀的触角,就会拼命驱赶入侵者,急了就一口咬住,这时候把扫帚苗一点点拽出来,就会把脾气暴躁的主人也请出来了。
后来我和伙伴们觉得胡同里的“城市蟋蟀”太小,就决定去郊区抓“山野蟋蟀”。小胖(详见以往“怪怪宠物箱”)曾经有过成功经验,于是主动给我们介绍:他说郊区的蟋蟀喜欢在土里打洞,捉起来就没那么容易,绝非一个人、一根扫帚苗就能解决的!然后还教了我们一个神秘的绝招。
第二天,我们每人灌上几大瓶子自来水,骑着自行车一路边走边喝,到达目的地之前尽量把自己撑到临界点。白天,蟋蟀躲在土洞里只是偶尔叫一两声,我们也只能判断一下大概位置,通常都会有两个临近的洞口。按小胖说的,用铜丝编的罩子罩住一个洞口,然后对着另一个洞口尿尿,就能把倒霉的洞主给逼出来了。然而,直到我们“弹尽粮绝”,也没见到蟋蟀的影子,蚂蚁、土鳖、蜈蚣什么的,倒是赶出好几窝。
责任编辑 / 唐志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