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
历史与河流一样无常

无定的边塞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唐·李益
在中国的河流中,无定河算不上一条大河。它发源于陕北白于山,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水量也没多少。然而在古诗里,无定河却名声响亮。之所以着名,是因为它恰处在农耕区与草原的临界地带。正如李益在诗中所描绘的,无定河自古“塞云”遍布,是历代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无定河作为边塞,可以从秦汉算起。那时,从黄河河套地区起家的匈奴强盛起来,位于河套东南面的无定河,就成了中原王朝北方防线上的要冲。自秦至西汉,蒙恬、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历经多次征战,才逐走匈奴,将无定河流域划入帝国版图。而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中原混战,边境线南退,这里又重新落入匈奴之手。

陕西榆林出土的汉代贵族墓石刻,描绘了无定河两岸匈奴人游牧的情景。
到了唐朝,匈奴、鲜卑已经衰微,北方草原的霸主也如走马灯般更替。强盛的中原王朝将边境线向北推进,一直越过阴山,这时的无定河,虽然在诗歌中广泛出现,被当作“边塞”的代名词,实际上却已不是边关前线。
唐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混战,无定河又成了北宋与西夏的边境。两国在此交兵无数,“杨家将”也从无定河边的古麟州(今陕西榆林)城兴起。随着元朝统一,无定河再次沉寂。然而百余年后,明朝又在这里设立“九边重镇”,长城就从无定河上游穿过。数千年来,历史反反复复,无定河所代表的边境线,也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游移不定。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