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标签: 诗词演义

又有柳长春、芳心苦等别名,共五十八字,如同七言律诗在上下两阕各增加了一字。相传为北宋寇准所创,名称源自唐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此词牌最初为春游之作,而后内容渐渐转为伤春感怀、悲叹时光流逝。

(古时所谓的莎草)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北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芳草萋萋寄春思
三月里天气疏朗,和煦暖风携着春意,催得宅居一冬的人们纷纷出行,踏青春游。文人士大夫素有“曲水流觞”、宴饮作乐的传统——那本是春日里上巳节的祈福活动,祭祀已毕,人们环绕水畔而坐,将盛有美酒的酒器放在水面随水漂流,漂到谁面前停下,那人便将酒饮干。这一习俗兴起于魏晋,经唐宋不衰(详见《博物》2012年9月号《绍兴兰亭》)。
这种春游方式传至北宋,除了饮酒,往往还需吟诗答对,所吟诵的题目大多为春日景致。溪水边春草融融,杂花散乱,轮到寇准饮酒吟诗了,寇准望着水边柔美的鲜嫩青草,脑海中浮现出唐朝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于是借着相似的意境吟道:“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词句毫不晦涩,不但描绘春光景色,也隐隐带有对于某位女子的思念,这样略显香艳的语句,正是饮宴时最能挑动气氛的。不但有文字,寇准同时也创作了曲调。当乐工问起这段词调的名字时,寇准欣然将之命名为“踏莎行”——词牌《踏莎行》的格式便由此确定下来。
俗称“寇老西儿”的寇准,史载为北宋名相,性格爽朗不拘。他曾半骗半哄,于宋辽交战时将君主留在前线,鼓舞士气,也曾在皇帝愤然拂袖欲离去时,拽住龙袍,勇谏直言。因着性格方直,寇准曾被贬谪为地方知州,但仕途的起落他皆安然受之,宴饮的故事便发生在被贬斥的时期。

水畔香草制蓑衣
“踏莎行”之中的“莎”字,有时被人误读为“沙”——当年春游的寇准,踏的可不是沙滩,而是柔美的绿草,“莎”字的正确读音应为“梭”,是一种名叫“莎草”的植物,多生于潮湿处,常见于田间地头、池畔路边。莎草可制斗笠及雨衣,雨打其上,疏而不沾,故而民间称之为“蓑衣草”或“蓑草”。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