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友谊之桥
来到中国的犹太人

“一赐乐业”
丝路东来
公元1605年夏天,明朝的举人艾田在北京拜访了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见到利玛窦,艾田高兴地说:“我与神父大人信仰着同一宗教。”利玛窦以为他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基督徒,于是带他进教堂,参观圣母、耶稣和圣徒约翰的画像。然而,艾田却对他的介绍表示了异议。随着交谈的深入,利玛窦发现艾田很熟悉《旧约》,坚称雅各是其祖先,并自称是“一赐乐业教”人。
“一赐乐业”是当时中国人对“以色列”的音译。利玛窦这才明白,艾田其实是犹太教徒。艾田还告诉他,在他的家乡河南开封,还有不少犹太教徒。这件事令利玛窦十分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完全不知道,中国竟也有犹太人的踪迹。
犹太民族起源于今天的伊拉克地区,根据《旧约》的记载,他们曾经进埃及又“出埃及”,并于公元前1270年,迁徙到现在的以色列并建立国家。以色列位置特殊,扼守着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怀璧其罪的犹太人,多次遭受外族侵扰。公元70年左右,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被罗马帝国摧毁,犹太人从此再度踏上流亡之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向西流散到欧洲,另一部分则向东而去,经过了今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地区,在约两百年后到达印度孟买,定居下来。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善于经商的犹太人从中看到了机遇。早在北宋前,就有零星的犹太人通过陆路到中国经商,新疆、甘肃都出土过唐代来华犹太人留下的希伯来文残片。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