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
越过长城,逐鹿中原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5期 作者: 杨练 

标签: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文化文明   博物广知   

魏晋之后、南北朝之前的这段历史,着实有点令人困惑。因为此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一些我们相对陌生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在西晋之后长达130余年的混战中,五胡驰骋中原,建立起的短暂政权竟有“十六国”之多。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混乱大迁徙,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
黄河中下游的山西省是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的重要战场,曾有多个胡族政权在此建都。图为山西境内的壶口瀑布。
注:这一时期存在的政权其实不止16个。但因为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16个范围和影响力最大的政权为主题,撰写了史书《十六国春秋》,所以后世就将这一时期统称为“五胡十六国”了。

匈奴:中原立国新篇章

今年1月《博物》“大迁徙”栏目讲述了匈奴人的征程。生活在漠北的匈奴部族分裂之后,北匈奴向西迁至欧洲,南匈奴于公元48年归附东汉,其数万部众被安置在河北至甘肃的长城沿线。约一百年后,南匈奴发动过一次叛乱,但很快被东汉平定,其民众被继续往南迁移,一直来到了山西中部的汾河流域。“匈奴南下”可说正是五胡内迁的序章。

公元291年,为了争夺皇权,西晋爆发了一场历时16年的内战—“八王之乱”。在权力真空之际,匈奴趁机大规模移民占地盘,20多万匈奴人口,纷纷迁徙到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境内。304年,山西太原一带的匈奴贵族刘渊积蓄了足够力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立王朝,史称“前赵”。不久后,前赵迁都长安,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十六国时期由匈奴族建立的政权一共有3个。在3月《博物》介绍无定河的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统万城”就是匈奴政权“大夏国”(胡夏)的都城。

羯:血腥的胡汉之争

随着匈奴内迁,与匈奴关系密切的“羯人”也随之而来。羯族原本生活在西域,归附匈奴后也被称为“匈奴别部”,与匈奴同进退。西汉时已有部分羯人居住在河套一带,东汉时,羯人的脚步追着南匈奴,也进入宁夏和山西,甚至接近当时的首都洛阳。到了西晋,山西已经成为羯人的大本营,羯族着名的首领石勒就出生在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县)。在匈奴的前赵政权之后,石勒建立了“后赵”,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赵建国后,羯人的分布区域铺展开来,内迁的人数不少于30万人。

石勒去世后,他的侄子石虎篡夺了王位。石虎是十六国时代最臭名昭着的君主,他荒淫残暴,肆意奴役和残杀汉人,激化了民族矛盾。后来,汉人将军冉闵推翻了羯族政权,随即发布了一道“杀胡令”,号召各地汉人“清扫中原”,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的无数羯人遭到了屠杀。这是十六国史中最为血腥的一段。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