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发现新物种!
动物的名称如何确定

野外考察
邂逅新物种
新物种可不会凭空跑到你的眼前—除非你出生在几个世纪前。在18~19世纪,西方有许多动物、植物和化石猎人,他们前往各大洲专门采集标本。那时涌现了一大批足不出户的分类学家,仅仅凭借这些世界各地采来的标本,便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
而现代的分类学家,往往也必须是一位优秀的野外生物学家,他们需要亲自去野外,对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考察。如果足够细致耐心,运气又足够好,就有可能遇到尚未被命名过的新物种。
我和新物种的缘分要追溯到十几年前了:早在2001年8月14日,我们就曾在北京西南部郊区的一个山洞内,捕捉过一只略显特别的蝙蝠。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蝙蝠的叫声录音,因为这只蝙蝠和已知物种多少有一点儿形态上的差异,我们才格外留心了一下。由于现在许多物种数量愈来愈少,我们不可能像几个世纪之前,大批量地采集标本,所以留存标本的基本原则是“男女不平等”:放掉雌性,保留雄性,除非这个物种十分特殊,才会保留雌性标本。
那只蝙蝠恰好是雌性。当时我们姑且将它暂定为已知物种“亚洲宽耳蝠”,录音之后就放掉了—这就是我第一次和新物种擦肩而过。一年之后,我和一位师兄在同一个山洞内,又捕捉了一只雄性成年个体,既然是雄性……那就“痛下杀手”保留标本吧。此后几年里,我们一直关注着这种蝙蝠,并取得了它的DNA样本,留作日后的分析之用。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