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凶猛
食草动物中的“危险分子”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宋肖萌 

标签: 动物世界   酷玩意儿   博物广知   地球村公民   

不久前,一名中国游客在非洲不幸遭河马攻击身亡。新闻一出,不禁令许多人惊讶:肥胖憨厚的河马,原来这么可怕!其实不光是河马,纪录片里那些似乎除了逃命就是被吃的食草动物,往往也有暴力的一面,要是把它们惹急了,后果会很严重。为了安全,还是多了解一下这些隐藏的“危险分子”吧!
张开嘴露出下犬齿(长)和下门齿(短)的河马
河马 非洲第一凶
动物园里,河马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呆相,在动画《马达加斯加》中也慈善温和,但它的真面目可绝非这么简单。
我们常看到河马成群泡在水里,优哉游哉的画面。能如此和睦,其实是它们划分完领地的状态。河马的领地意识很强,面对胆敢闯进领地的入侵者,会毫不犹豫地张开血盆大口冲上去攻击。在它们一两吨重的身躯、半米长的犬牙冲撞和撕咬下,就连皮糙肉厚的同类都时有重伤丧命,凶猛的鳄鱼也常常斗败身死。观察记录称,河马杀死别的动物后,偶尔还会吃掉其尸体。
太阳落山后,河马纷纷上岸吃草,这才是它们的正餐时间。由于不在“主场”,陆地上的河马更加警惕,对人也更有危险性。今年4月遇难的那名中国游客,就是夜晚出门遇到上岸的小河马时想拍照,突然被一旁护崽心切的母河马攻击的。
实际上,当今非洲伤人最多的野兽就是河马,据统计平均每年致死20余人,“犯案次数”超过狮子豹子大象犀牛的总和。或许有人问,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看见河马冲过来,赶紧跑啊!对不起,河马虽不是真正的马,但它在陆地上照样比人跑得快,100米冲刺仅需9秒出头,胜过博尔特。如果今后去非洲旅游,千万要记住:珍爱生命,远离河马……
打斗中的斑马
斑马 暴烈霸王花
一身漂亮黑白条纹的斑马,在动物园里人气颇高,常有游客想亲手给它们喂食。然而去年11月,武汉动物园一名游客在翻越围栏投喂时,手掌被斑马咬成重伤。
其实,别说不守规矩的游客,就连饲养员都时常挨斑马咬,而且它们咬起人来是不松口的。据统计,美国动物园中发生的斑马咬人事故,比老虎伤人还多。斑马在欧美国家有个外号“老虎马”,可不光是因为条纹。
在强敌环伺的非洲草原,斑马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敏感程度足可称得上神经质,极易受惊发怒。它们虽没有羚羊的锋利犄角,在捕食者面前却更加顽强,时有施展“铁蹄功”踢残狮子、野狗的记录。动物园里,若是饲养员不小心弄惊斑马,要么人被咬伤踢伤,要么斑马猛蹿出去撞上围栏,伤到自己。
就因为这副暴脾气,斑马直到今天都没有乖乖接受人类的驯化。要骑上斑马驰骋或是驾驭斑马拉车,只有少数驯兽师才能做到。
鹿中“巨人”驼鹿的争斗惊心动魄
雄鹿 热血角斗士
鹿在许多人心中,都是温顺、优雅的榜样,可为什么NBA会有“雄鹿队”,欧洲一些彪悍世家也会选雄鹿做族徽呢?这是因为,顶着一双大角的雄鹿,是不折不扣的好斗分子。
动物园里的雄鹿大都被锯掉了角,这往往并不是为了取鹿茸,而是出于安全考虑。雄鹿的鹿角每年脱换一次,例如梅花鹿每年4月前后旧角脱落,到秋天长成锋利的新角。此时它们也进入了发情期,整日磨角霍霍,吼声连连,不仅相互打斗,就连身边的雌鹿、小鹿和饲养员都不放过。
国内野生动物园、风景区中能与游人亲密接触的,一般是梅花鹿和黇鹿。它们是中等体型的鹿类,成年雄鹿近100公斤重,力气超过一般成年男子,近年已有多次把人顶成严重内伤的事件。麻烦的是,普通人往往察觉不到雄鹿的攻击信号。当雄鹿昂首阔步,摇晃着鹿角慢慢走近,人们欣赏还来不及呢,怎会知道这是角斗之前的炫耀仪式。等到双角抵住对手,雄鹿这才突然发力猛顶,此时想逃脱已经晚了。如果你力气够大,或许能抓住鹿角跟它对抗一会儿,不过千万别真想着要赢得了它,还是抓紧时机赶紧呼救吧!
四川羚牛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奚志农
羚牛 独行破坏狂
羚牛又名扭角羚,与大熊猫、金丝猴并列为我国西部山区的三大“国宝级”珍兽,通常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险峻山区。
享受国家一级保护,羚牛却时常伤人、杀人、搞破坏,“罪行”累累。仅陕西秦岭地区,从2000年到2008年间,就发生羚牛伤人事件155起,造成22人死亡、184人受伤。哪个山村要是闯进一头羚牛,可就倒大霉了:一个几百公斤、强壮如牛的大家伙,进村乱撞乱踢,挑伤多人也不罢休,甚至会冲进村民家里,把家具物件搅得一塌糊涂。碰到这种情况,只有求助保护区和警方,将羚牛麻醉或干脆击毙。
搜索一下羚牛伤人的消息,就会发现此类事件多发生在夏季。此时正是羚牛的发情期,雄性之间会为了争夺配偶大打出手,落败者常被逐出群体。寻衅滋事的,往往是就这些“情场失意”的雄羚牛。富有野外经验的人都说:在山上遇到一群羚牛,只要保持距离就没什么危险;但一头“独牛”却随时可能狂性大发,看见人就冲过来用角顶。
有研究者表示,近年羚牛频频伤人的深层原因,很可能源于大型猛兽减少,禁猎后羚牛数量过多,狭小的保护区已难以容纳。想让羚牛“改邪归正”,看来还得从保持生态平衡入手。
雄性灰大袋鼠打斗时会“拳脚相加”。
袋鼠 拳脚好功夫
袋鼠共有50多种,英语中的“kangaroo”仅指赤大袋鼠、灰大袋鼠等几种大型袋鼠。它们神态温顺,没事就蹦蹦跳跳,显得十分可爱,几乎看不出是身怀绝技的“功夫高手”。
戴着拳击手套的袋鼠,是颇受澳大利亚人喜爱的文化形象,这是有真实依据的。在动物保护兴起之前,时常有人训练袋鼠,让它们表演和人类打拳击。袋鼠的前腿看似短小,其实肌肉发达,力量很大,还有尖利的爪子,不给它戴手套的话一般人还真打不过。
在雄性袋鼠的求偶争斗中,或是袋鼠感觉受到威胁时,就要用上真正的绝技了:用尾巴支撑身体,强壮的后腿腾空“飞踹”。这一下的蹬踏力量可超过200公斤,过去常有把猎人踢成骨折、内伤,甚至踢死的记录。今天澳大利亚一些地区,袋鼠在野草干枯的旱季会进入城镇寻找食物,如果人或者宠物狗离它们太近,也偶尔会受到它们攻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或许就是袋鼠的信条吧。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