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与牙线剔清齿间的死角

兽骨、树枝
一个靠尖,一个靠磨
牙齿清洁很重要,可从早到晚,牙齿要咀嚼三餐、下午茶,甚至宵夜——那些食物残渣,经常藏匿在牙缝中,再赶上像米渣这样吸水性好的,时间久了就会发涨,顶得牙龈酸痛。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学会用吃剩的尖细小骨头剔牙,可骨头再细也终究比牙缝宽,应对卡在牙缝深处的残渣就无能为力了。
后来,相传释迦牟尼在讲经时,要求弟子们每日清洁身体,并教他们如何清洁牙齿:折一根小树枝,将树枝一头咬出分叉,再用分叉来回摩擦牙齿,称之为“杨枝”。虽然杨枝看起来更像牙刷的雏形,但它在后来却演变成了牙签。

带尖的骨头曾是剔牙专用的工具。

瑞士军刀中的工具都是利用率、重要性最高的,其中就包括牙签。
牙签
化繁为简的一根棍
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杨枝”也随之进入中国,并进化成一套专门用于餐后剔牙的工具:“剔齿纤”。“剔齿纤”共有三件,一个尖细如针,一个薄如纸片,还有一个带弯钩,剔牙时相互配合使用,因“纤”通“签”,所以又被传作“剔牙签”,简称“牙签”。
当时的牙签由青铜或黄金铸造,普通百姓根本不用起,他们剔牙仍用杨枝,只不过是杨枝的改良版——将树枝削成两头尖细的小棍,民间也唤它作牙签,并在明代后期流入西方。这种由树枝制造的牙签造价低廉,用后丢弃也不心疼,算是如今一次性牙签的鼻祖。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