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一壶苔青
苔藓瓶造景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7期 作者: 嘉楠 

标签: 酷玩意儿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多人都喜欢苔藓,青翠欲滴,赏心悦目,由于它们生长在凉爽潮湿的环境中,所以一看到它们,就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舒服的氛围里,心情会很好。所以,在家营造这样的一个小世界就变得很诱人了。

小小苔藓,独立门派

直立型苔藓
匍匐型苔藓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苔藓。在植物界,苔藓属于单独一个“门”——苔藓植物门,约有1万个物种。拔一棵苔藓,你会发现它有“根”,但那只是假根,用来固定植株,真正吸收水分养分的,是“茎”和“叶”,但那也不是真正的茎和叶,只是长得像而已。
苔藓主要分为直立型和匍匐型,就常见的品种来说,直立型苔藓一般比较耐旱,匍匐型苔藓比较喜湿,用作造景时,也要根据它们的习性来布置环境。我的方法是,在采集苔藓时,观察周围的环境,包括光线、土壤,是长在瀑布边上还是楼下墙角,尤其是看这一片苔藓中哪一块长得最好,说明那里的小环境最合适。造景时就要尽量模拟原生地环境,不同环境的苔藓不要在一起混养。

造景过程:做苔藓瓶,可以随意摆放,让它自由生长,也可稍作设计,显得匠心独具。我这次打算设计一个“山间小路”。

1.首先要选择器皿。苔藓可以种在露天的花盆里,但对于养护环境有较高要求,北方家里干燥很不好活,所以我选择在玻璃器皿中闷养。一般带盖的瓶子就可以,但是需要经常开盖通风,比较麻烦。所以我选择了玻璃茶壶,盖上盖子也有壶嘴可以透气,蒸发多余水分,但又不会蒸发得太多,很适合养苔藓。
冬天在竹林下采集的干燥苔藓。

如何获得苔藓

苔藓在网上有卖的,但是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去野外采集。城市公园的竹林下、小石板路的缝隙里就有,如果你去山里旅游,更是采集匍匐型苔藓的好时机。有人觉得那么远带回家肯定死了,其实苔藓非常容易携带:用一个塑料袋装进去,袋口系紧,一两天没问题。如果你是长途旅游,就用弄湿的纸巾把整块苔藓包上,放进盒子里防止挤坏,纸巾干了就再弄湿。我从西藏墨脱采的苔藓就直接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里,一路提回北京,几乎都成活了。采集时不要贪婪,够自己用的就好,采多了对环境不好,而且携带起来也不方便。如果你一次出行要采集多种苔藓,不妨使用钓鱼用的多格小盒,小商品市场可以买到。
苔藓不是夏天的专利,冬天照样是采集的好时机。这时要挑选叶片干瘪卷曲、但仍然是绿色的苔藓,它们由于寒冷和干燥暂时休眠,干燥着放在黑暗处一星期都可以,所以比夏天更适合携带,而造好景后一喷水,马上就会苏醒,恢复青翠的形态。本文造景用到的苔藓,就是冬季在上海采到的。

2.先在壶底铺一层石子,作为疏水层。它的作用是把壶底多余的水和上面的土壤隔开,这样既可以在壶里存储一定水分,又不会让土壤一直泡在水里。如果你用的是比较高的瓶子,还可以多铺几层石子,每层颜色不一样,像地层的感觉,也颇有趣。
3然后是铺土。用哪种土关系不大,因为苔藓也不靠土活着。关键注意两点:第一,土一定要和苔藓衔接紧密(这个后面会解释);第二,土要干净,闷养时湿度很大,不干净的话容易发霉。泥炭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本文用的则是椰土混合腐殖土,它们都是常见花土,可以在花卉市场买到。可以造出一边高一边低的“地形”,增添立体感。但不要一边堆得过高,因为茶壶是圆的,最好各角度都可观赏,一边土过高,在某个角度就看不到苔藓了。
4然后就是种苔藓了。苔藓采集下来,“根部”都会带一层土,有时土底难免有凹坑。先把凹坑用细土填满,再喷湿。
5.“种”的时候用力按几下,这都是为了让苔藓和底土完全结合,避免底土很湿,苔藓却干死了这种悲剧。手够不到的地方,用镊子的尾部来按。先挑选一个主要观赏角度,然后以这个角度为参照,先把较大块的苔藓种在后面,再把小块的种在前面。先种在壶的边缘,再往中间种。把壶的边缘填满,这样比较美观。
6.下面要在露出的土面铺装饰土了,要用小粒的石子或者沙子,有微缩小路的感觉。由于我没有微型勺,所以只能用邮票镊子一点一点夹着铺……
7.然后要做台阶路面。把一块松树皮沿着纹理掰成薄片,再弄成小块。小粒码在后面,大粒在最前,可以加深“近大远小”的效果,让微观的纵深感更强。
8.最后要给整个壶内喷喷水,把瓶壁上粘的土粒喷下去,再让底土完全湿润,最底下的石子层有薄薄的一层积水就好了。要轻轻地喷在苔藓上,喷到小路上沙子会溅起来,就白忙了。
9.采集时,苔藓上自带了几颗植物的小苗,给造景增添了不少灵气。
10.这样就做好了,养护方法是:夏天避免阳光,放在明亮的阴凉处;而冬天最好有温和的阳光直射。不要让它热到,也不要太湿。如果瓶壁满布“哈气”(水汽),就打开盖让它蒸发干净。如果有些干了,就喷喷水。水最好不要是“硬水”,否则苔藓很容易死。
不过对于喜湿的匍匐型苔藓,有水汽可以不用管。冬天给它们晒晒太阳,长势会立刻加倍,非常明显。可以不用施肥,如果你家养鱼,可以偶尔喷喷鱼缸水,里面微弱的肥料对它们正合适。

责任编辑 / 张辰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