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解数战暑热
动物们的自然降温法

炎炎夏日,在美国阿拉斯加的马特苏山谷,灰熊和美洲黑熊共享一个水塘。

非洲着名“萌物”细尾獴

这只条纹地松鼠生活在南非的卡格拉格帝边境公园,它在炎炎烈日下出来活动,让尾巴打起“遮阳伞”。
最消极:避日法
日头最毒的时候尽量少出门,这点动物们也知道。比如生活在非洲南部的细尾獴,通常白天活动,但到了每天午间温度最高、阳光最晒的时候,总是懒洋洋呆在凉快的树阴下、地洞里打盹休息,减少体能消耗。夏天中午去逛动物园,会发现许多动物都躲在室内不出来,也是这个原因。
而在号称“死亡之地”的热带沙漠中,大部分动物都会选择昼伏夜出。烈日下,举目只见滚滚黄沙,到处一片死寂;太阳落山,气温迅速变凉,地面上却热闹起来。各种甲虫、蜘蛛、蝎子、蜥蜴、毒蛇、跳鼠……纷纷从沙堆或灌木丛里现身,沙漠变得一派生机勃勃。

冬天的北极狐

夏天的北极狐
最破相:脱毛法
入夏前,人们早已收起了棉袄、毛衣,披毛带羽的鸟兽们也会换上自己的“夏装”。许多动物冬天的皮毛浓密厚实,夏天一升温便成了累赘。于是它们干脆把大部分毛发都脱落掉,只剩下稀疏的一层短毛,以提高体表散热的效率。拿北极狐来说,冬季冰天雪地里是一身白,夏天脱毛后不仅如同瘦了几圈,还变成了土气的灰黑色,既凉快又能起到保护色的作用。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