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控温”了吗?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7期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的体温是37℃。”这个说法被当作常识。不过,所谓的“体温恒定”,其实也没那么精准。新生儿的体温普遍高于成人,青壮年的体温高于老人,女性的平均体温也比男子高约0.3℃。在同一个人身上,身体内部的温度要比体表温度高一些,所以,直肠测温、口腔测温和腋窝测温得到的数值从高到低,各不相同。
由于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许多因素都会干扰人体内部温度的稳定,所以我们的体温,也会随着环境和自身的状况而波动:清晨时体温最低,中午前后则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值。肌肉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也能使体温升高1~2℃,所以漫画里的人一旦运动或发怒,就开始“头顶冒烟”。这种自然而然的波动变化,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体在进行着“体温调控”。
最直接与外部相关的“控温”器官,是覆盖着我们全身的皮肤。它的功能“简约而不简单”,去年上海的这道高考理综题,就涉及到皮肤的温度调节功能。
在调节体温时,皮肤最典型的工作模式是“出汗”,这是哺乳动物的特有技能。抛开与温度无关的“冷汗”(因紧张或疼痛引起的“精神性发汗”)不提,我们经常能体验到的是“温热性发汗”,也就是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时,皮肤中的汗腺产生汗液,通过汗液的蒸发吸收热量,让身体维持正常温度而不被“热熟”。简而言之,这种功能是为散热而存在的,所以也叫散热性发汗。这道考题中的甲、乙两图,就示意了散热性发汗的原理,乙图表示了散热作用强烈的情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