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泪的史诗
苗族大迁徙
标签: 博物广知

贵州凯里的千户苗寨
流离,
从蚩尤战败开始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史记》记载,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族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县)大战,九黎落败,首领蚩尤身首异处,族人大部分向南流徙。
后来,南迁到江淮、江汉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的九黎族人形成了一个叫做“三苗”的部落联盟。然而,随着尧、舜、禹接连南征,“三苗”又被瓦解,被迫向更南的山区迁徙。商周时代,“三苗”的部分后裔在江西和湖南立住脚,中原王朝称之为“荆蛮”、“楚蛮”。后来的“苗”,就是“蛮”字的转音。
在中原看来,南方的蛮人是国家边境上的隐患,于是多次派兵征伐,周朝的楚国更是在荆楚之地打出自己的地盘。到战国时,楚国大将吴起“南并蛮、越”,彻底占领了苗人聚居地,苗人则逃进了湘西的武陵山区。
武陵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所在地,偏远而封闭,是避世隐居的好地方。秦汉时期,被叫做“武陵蛮”的苗人就在这个夹缝里休养生息。西汉末年,“武陵蛮”逐渐恢复元气,又再度引起了中原王朝的不安。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征伐“武陵蛮”的记载不绝于史,其中尤以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征最为着名。兵连祸结,苗人再次流离失所。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