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过台湾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08期 作者: 杨柳 

标签: 福建   台湾   古史传说   文化文明   博物广知   

漳州平和有个大溪镇,台湾桃园也有大溪镇;厦门翔安有个彭厝,台湾新北也有彭厝里;泉州惠安有个大村,台湾基隆也有大村……隔海相望的福建与台湾,同名村镇竟多达190多处—这是数百年来,大陆先民渡海迁台的印记。他们在宝岛垦荒拓业,怀着乡愁,用故土的名字命名新家园。今天,台湾人将这场漫长的迁徙称作“唐山过台湾”。
泉州在地理上最接近台湾和澎湖列岛。因此,泉州移民最早到达台湾,大多分布在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岛沿海的云林、嘉义、台南平原及台北盆地等地。
漳州移民来台稍晚,只好居住在西部平原的边缘,靠近山区。有些人则翻越北部的丘陵,落户在台湾东北的宜兰。
来自粤北闽西一带的客家籍移民抵达台湾的时间更晚于泉、漳移民,他们主要集中在桃园、苗栗和新竹山区,还有一部分来到南部的高雄、美浓山区。目前,客家话是台湾仅次于闽南语的第二大方言。
“双心石沪”是澎湖列岛的着名景点,这种用石头圈成小湾捕鱼的技术,由清代的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和澎湖,沿用至今。
大约在明朝末期,仙人掌被荷兰殖民者带到台湾。由于澎湖的气候很适合它们生长,如今就像《外婆的澎湖湾》中唱的那样,“阳光、沙滩、仙人掌”已是澎湖的三大名产。

冲破海禁,渡水赴台

在台湾,“唐山”不是指河北唐山市,而是“汉唐江山”的代名词。

唐朝中晚期时,福建地区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福建丘陵山地多,可耕作的平地很少,随着人口增长,地寡人稠日益严重。因此宋元时期,便陆续有福建人渡海去尚未开发的台湾谋生。明朝初年,澎湖列岛和台湾西岸已有不少大陆移民定居。

然而,明政府施行“海禁”,严禁民众私自出海。迫于生计,浙闽沿海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冒着禁令出海经商,甚至移民海外。这种冒险无疑是跟官府对着干,要有一定武力做后盾,因此船队都会自备武装,明政府就将这些武装海商和移民团称为“海盗”。

明末,福建一支武装海商的首领颜思齐,率领数百乡亲,在台湾笨港(今云林北港)登陆,以诸罗山(今嘉义县)为根据地,设寮寨垦荒移民。此后陆续有乡亲前来投奔,寮寨很快扩大为村落,颜思齐也被尊为“开台王”。几年后,台湾西部的沿海平原上,共聚居了1500多名汉人,台湾北端的鸡笼(基隆)也有200人左右的移民聚落。不过,其中许多人只是暂时到台湾来打渔、捕猎,或与原住民交易货物,因此在台汉人的人数也会随航期、渔期而增减,实际定居下来的移民还不算多。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