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高热少烟精华柴


柴越“鲜”烟越大
对古人来说,火至关重要——既可以取暖,又可以弄熟食物。而生火就得有燃料,易燃的树枝和禁烧的木材自然是首选,于是古人用有就餐之意的“此”与代表树枝的“木”相结合,将它称之为“柴”。
柴燃烧的化学反应,除了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还有大量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颗粒物。柴燃烧时,内部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那些颗粒物就会随着水蒸气飘浮起来,形成烟。因此柴越“新鲜”,含水量越大,烟也就越大。烟很呛人,里面的颗粒落在家具墙面上,还会形成黑斑,所以柴除了要干燥储藏,烧柴时还需要烟道来排烟。

木炭烧掉杂质少生烟
柴虽然烧起来有烟,却因为简单易得一直被人使用。但自从人类开始冶炼金属,柴就不能满足需求了。木柴燃烧的“理论最高温度”有1000℃左右,但需要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大量空气参与流通才能维持燃烧,这就导致烧柴虽能够提供的稳定温度,实际上只有600~700℃,很难熔化金属,于是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能产生更高温度的燃料。
其实早在6000年前,金属尚未广泛使用,新型燃料就被中国人发现了。黄河流域的祖先们在某次大型“篝火聚会”后,发现熄灭的火堆底层,有不少还没完全烧尽的木柴。虽然变得黑黢黢,却还可以被再次点燃,而且在持续产生炽热高温的同时,还很少有烟——这就是炭。炭燃烧起来,不但不怎么冒烟,而且只需要少量空气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商周时期的人们便把炭用于相对密闭的炼炉中,空气流通少,炉温便可以最大化,达到1400℃左右,人类的冶炼技术也因此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