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听的盆景
鸣虫玻璃罐造景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0期 作者:
嘉楠
标签:
酷玩意儿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有虫鸣的夜晚多么美妙!很多人小时候都曾抓过蟋蟀,一些人成年后依然乐此不疲,并发展出博大精深的鸣虫文化,研究出了各种饲养鸣虫的器具。这些器具虽然昂贵精美,但没有了原生地的自然气息。为何不把蛐蛐瓶布置得绿意盎然,让虫儿们在里面快乐地度过一生?而我们自己,既饱了耳福,又饱了眼福。
选鸣虫
鸣虫种类的选择有讲究,玻璃罐空间狭小,所以要选择小型鸣虫,它们大都属于蟋蟀总科,比如蛉蟋(俗名金铃子、黄蛉)、树蟋(俗名竹蛉)、奥蟋(俗名石蛉、山仙子)、针蟋(俗名草蛉)。其中,最适合瓶养的是针蟋,它有四大优点:1.体型极小,一个小瓶就能养很多只。2.足上没有“吸盘”,不能爬上玻璃。如果辛苦造景后,鸣虫却总是趴在瓶壁、瓶口上,未免会产生“景中无虫”的感觉。而针蟋却会一直趴在植物或土面上,显得自然生动。3.数量多。秋天的城市草坪上,总会听见轻微的“咝——”的声音,这就是针蟋在鸣叫。顺着声音找过去,用一个小药瓶,半小时就可以抓到很多只,不用花钱去鸣虫市场购买。4.鸣叫音量小,放在家里不会“扰民”。不过,针蟋的叫声不如其他鸣虫悦耳,这是它唯一的缺点。
要使用塞着纸巾的药瓶去捉蟋蟀,蟋蟀进瓶后,仿佛进入了迷宫,很难再跳出来,可以放心地打开瓶盖捉更多的蟋蟀。
选植物
一个合格的鸣虫造景,除了满足鸣虫的生存需要,更要让植物长得健壮。要达到这一点,并不需要辛勤地浇水施肥,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就好。一般来讲,各种鸣虫喜欢的是阴暗、稍潮湿的环境,所以植物也必须选择耐阴耐湿的。苔藓、蕨类、屋后背阴处的各种小植物都可以试试。我这次用的是吊兰、翠云草和一种小型蕨类,它们除了耐阴湿外,还有体型小、长势慢的优点,比较适合微型造景和长期观赏。
吊兰匍匐茎上长出的小芽,最适合做微型造景。长出气生根的芽体,成活率几乎为100%。
翠云草是一种卷柏科的蕨类植物,叶片上有蓝紫色的金属光泽,南方树丛下和北方的花卉市场都能见到。
造景步骤
1.准备一个广口玻璃瓶,瓶口大,便于操作。瓶身最好也肥一些、高一些,给造景留出空间。不过,任何透明的瓶子都可以用,甚至是可乐瓶或高脚杯。虽然难度增加,但做出的效果会更别致。
放进一层2厘米厚的火山石,或者陶粒、兰石。这3种材料疏松多孔,可以让植物的根部透气,还能吸收多余的水分,让植物不会烂根。它们都在花市有卖,如果找不到,也可以用小石子代替。
2.放入4厘米左右厚的土壤。最好是疏松的腐殖土、花园土,甚至工地上的细沙子也可以。土壤必须要疏松不易板结,所以黏土就不要用了。如果土是从野外挖来的,最好放进微波炉里加热杀菌后再使用。土的厚度视瓶罐的情况而定,大瓶子可深些,小瓶子就浅些。给土壤加水,达到稍潮湿的程度即可。由于瓶子没有排水孔,而且水分不易蒸发,所以一点点水就可以让土壤保持长期湿润。如果土壤上方的瓶壁出现凝结的水珠,就说明水加多了。但土面下方的瓶壁出现水珠是正常的。
3.把吊兰栽在靠后的位置,因为它比较高大,所以用它作为后景草。把翠云草和小蕨种在靠前的位置。
为了防止虫儿跳出,用网纱做个简易的盖子是必不可少的。
4.再放进一个螺壳、贝壳或者果壳,作为虫儿的食盆。直接把食物放在土上容易发霉。你也可以再弄一个水盆供虫喝水,但其实每隔两天在叶片上淋几滴水,就够它们喝了。现在我们的造景完成了,即使不放蟋蟀也很有意境,不是吗?把玻璃瓶放在明亮但晒不到太阳的地方,这是植物和蟋蟀都喜欢的环境。
我们的主角——斑翅灰针蟋,终于来到了它们的新家。因为身体微小,所以放进了20只都不显得拥挤。由于要听虫鸣,雄虫自然要多些,但也可以放几个雌虫。有了“美女”,男生们会唱得更起劲。雄虫有领地意识,会各占一个叶片鸣叫,如果有其他雄虫侵犯了领地,它们不会像斗蟋那样撕咬,而是用身体剧烈地摇摆来示威,甚至还会用后足把对方踢飞。透过玻璃观察这个微型世界,近处的细节一清二楚。远处的叶片和蟋蟀会因为折射而变成油画般的柔焦效果,真是梦幻般的秋夜啊!
丰富多样的大餐
蟋蟀的食物可以是水果、米饭和泡软的鱼饲料,放在食盆里供其享用。看,一粒石榴籽在蟋蟀眼里就是一顿豪华盛宴,这两只一边吃一边高兴地振翅歌唱起来了!第一天吃剩的食物,第二天要取出,免得变质。
生命轮回,瓶里乾坤
养得好的话,你还可以在瓶子里繁殖出第二代哦!这只雌虫正在把产卵器插进土里产卵,不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新的小生命从土里爬出来了。
责任编辑 /
张辰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