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非着名珍稀动物”


在口腹之欲中消失
典型代表:穿山甲、黄胸鹀、蛇类
作为“大吃货国”的子民,我们在谈论野生动物时,常免不了“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话题乱入。不过这种调侃有时并不轻松,因为一些至今还经常被摆上餐桌的动物,已经悄然步入了“珍稀”行列……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但今天看来,古人选用的一些食材也挺变态。比如被誉为珍馐的“猩唇”是驼鹿的鼻唇,而“鲤尾”也不是鲤鱼之尾,而是“中华穿山甲”(古称鲮鲤)的尾巴。在我国的3种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原本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长江以南各省几乎都有,可如今已经很难找到野生的了。这一方面是它们生活的森林被破坏,更因为它们的肉被视为美味,鳞片还被当作药材。
所谓物以稀为贵,穿山甲越来越少,可一些餐馆却把“能吃到穿山甲”当作有档次的表现,也不管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国内的穿山甲供不应求,从东南亚国家走私穿山甲的“产业”随之兴起,近年时有走私数百只、上千只穿山甲被查获的案件发生。市场如此贪婪,穿山甲再怎么擅长挖洞土遁,怕是也要“入地无门”了!
吃货的威力远不止此。曾经数量众多、十分常见的黄胸鹀,已经在许多栖息地消失,可能很快就要被列为濒危鸟类;俗称“毛鸡”的褐翅鸦鹃,因为可制药酒,已在多年滥捕中数量大减。在一些地区,就连体内饱含农药和寄生虫的蛇类、蛙类也被当作滋补野味,变得越发少见。其实真正需要“滋补”的,怕是这些食客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知识吧!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