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针与曲别针
一种连接,两种进化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0期 作者: 崇梓 

标签: 生活百科   博物广知   

别针和曲别针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别看它俩如今的形态和功能迥异,其实最初被人发明出来,都是为了满足同一种诉求——Hold住轻薄的物品,要不它们名字里怎么都有“别”和“针”两个字呢。

古人最初想将布料、纸张连接起来,都是用绳线穿过再打结来实现的,为了牢靠,往往还要打死结。如此一来,当需要改动或拆分,可就颇费周章了。于是后来,人们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拆合的轻薄物品,多改用针直接将它们穿起来。

针尖可以轻易穿透布料,但也容易扎伤人;而用它连接纸张,又容易松动脱落——所以,穿衣物的针和连接纸张的针,是朝着两个方向“进化”的,最终一个形成了别针,一个变成了曲别针。

古罗马时期,身份不同,扣衣针的造型也不同,图中的扣衣针为退伍老兵专用。
在拜占庭帝国时期,花哨的扣衣针在用途上已开始趋于装饰性的胸针。

别针:扣住针尖不伤人

扣衣针:胸针的“祖先”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喜欢把披在身上的袍子用针别起来。为防止衣服上的针刺到人,先是把它弯曲成U形。虽然多少管点用,但活动稍一剧烈,针扎伤人仍然不可避免。后来,不知是谁把针尾改成了一个弯曲的钩扣,可以将针尖卡住,既能防止针尖刺伤人,又使得它可以老实呆在衣物上,人们称之为“扣衣针”。

随着人们对穿戴越来越讲究,欧洲人渐渐开始在有钩扣的背面做起了文章——将“针背”铸造得宽厚,并雕出各种纹饰和图案。自此,奢华精美的扣衣针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地位的象征。后来的衣服不一定再需要扣衣针,但佩戴用于装饰的胸针,便是由此衍生而来。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