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牛
比奉献,它最“牛”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1期 作者: 舒泥 

标签: 内蒙古   动物世界   

我们常用“老黄牛”、“孺子牛”来比喻奉献精神,在草原上也一样,牧民说,牛不怎么需要费心看顾,却能奉献出大量的肉、奶和劳力,甚至牛粪都可以当燃料利用。内蒙古大草原上没有水牛,人们放牧的多是黄牛,这些沉稳的大牲畜是牧民生活的重要伙伴。
内蒙古大草原上,牛群三三两两地吃草。现在内蒙古牧民多饲养本地黄牛和一些外国黄牛品种杂交的后代。

站起来,活下去

每年3月,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气温从-40℃左右提高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草原的春天就算到了。这是牧民们丰收的季节:很多大肚子的牛羊,都要生宝宝了。

牧民敖云毕利格眼睛很尖,下午牛群回来喝水时,他就把——头母牛拴住了,没让它跟着牛群再往草原深处溜达—这头母牛要生小牛了,估计就在今晚。

到了晚上,敖云毕利格在家里看电视,但很不踏实,一会儿出去一趟。“还没生,看来有点问题了。”附近的牧民小伙子正好来做客,就跟他一起去了棚圈。棚圈里,母牛倒在地上,小牛犊的嘴已经露了出来。敖云毕利格的妻子伸手去拽,但牛犊的嘴又黏又滑,她把草灰和牛粪抹在小牛嘴上,增加摩擦力。她和小伙子一起抓住牛犊的嘴,使劲儿往外拉,敖云毕利格则把住母牛。终于又拽出来一点儿,赶紧再抹草灰牛粪,继续拽。敖云毕利格说,这头母牛三岁大,第一次生孩子,所以难办呢!

三个人朝两个方向继续用力,小牛犊“呼”地一下出来了,带着胎衣、黏液、血水,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了!但这小家伙一生下来,舌头就从嘴里掉出来,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敖云毕利格连忙把舌头塞回牛嘴里,往牛耳朵里吹气,这样可以让小牛犊精神起来,它要是昏睡过去,就死掉了。刚出生的牛犊四肢无力,它本能地使劲儿想站起来,好不容易撑起来一点,却腿一软又跪了下去,反复尝试了好几次,终于站住了!牛犊站起来,大家也就放心了。精疲力竭的母牛也支撑着起身,伸出舌头把小牛犊慢慢舔干。

责任编辑 / 刘莹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