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
分段运载王朝往事


大运河变迁史
“京杭运河”并不是这条大运河最初的名称,不过它形成后,无论河道如何变化,起终点始终都在今天的北京和杭州附近,后来称之为“京杭运河”。
它最初的缔造者是隋炀帝。当时定洛阳为“东都”,为将江南的丰富物产运来,公元605年,隋炀帝征调了百万民夫,连通了先秦时期的鸿沟和汉代的阳渠、汴渠,修造出从洛阳到盱眙的“通济渠”,并扩建了吴王夫差时期的“邗沟”。为了运兵北上,608年又重修了曹操开凿的白沟,与天然河道整合,开辟出由洛阳至涿郡(今北京南)的“永济渠”。两年后,他又对秦始皇建的百尺渎进行修整,接入通济渠,形成可直达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自此,这条长达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全线通航,它以洛阳为中心呈折线形,北至涿郡南抵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大运河河道的巨变,发生在元朝。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权中心虽然改变,但对江南物产的需求却没变。此时,如果航运还走原来的折线形河道,显然太绕远。为缩短航程,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建大运河,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境内,翻修和连通了几条河道,走“直线”接入南北两端,使河道无需再绕道洛阳。这条弃“弓背”走“弓弦”的水道,就是现在的京杭运河,距离比原来缩短了700余公里。

古邗沟与新里运河
如今人们所见的“夫差版”邗沟,只存留下不足5公里长,且细窄蜿蜒,失去了航运功能。
如今人们所见的“夫差版”邗沟,只存留下不足5公里长,且细窄蜿蜒,失去了航运功能。

吴王夫差为能运兵北上,在邗城(今江苏扬州)西南的观音山下为起点,修凿出邗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邗沟在历史上总共被改造“升级”过12次。

以它为基础演变成的“里运河”,则仍有航运的作用。
里运河
夫差北伐,运河鼻祖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