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流西南,水入百川
羌人的千年迁徙之路

羌:西方的牧羊人
西汉编订的《礼记》中,这样描述中原周边的族群:“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戎”是古人对中原西面族群的泛称。东汉的《说文解字》又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也就是说,羌人当时属于“戎”的一支,以放牧为生。
羌人部落众多,具体发祥地众说纷纭。但在商周以前,他们曾分布甚广,一部分进入中原,融入华夏族,据说中华始祖炎帝、神农,都有羌人血统。而另一部分羌人则聚居在西北地区,核心在今天甘肃、青海两省的黄河上游、湟水流域。
商朝时,中原军队多次西征,屡屡掳掠羌人为奴隶,不但从事劳作,还把他们当成祭祀的“人牲”。当时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西征伐羌、羌奴殉葬的记载。羌人憎恨商朝,因此积极协助他们的邻居—渭水流域的“周”部族起兵反商。周武王伐纣的檄文《牧誓》,描绘各部族结盟组建联军,其中就有羌人的身影。
藏彝走廊:党项羌的庇护所
着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将我国西南“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命名为“藏彝走廊”。这“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东临四川盆地,其中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尤以藏、彝两族居多。这里曾是一条迁徙通道,如今走廊中的各族居民,很多都是古羌人的后裔。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