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的匠心

湘西凤凰古镇的吊脚楼。

我国疆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风情截然不同。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2008年的这道广东高考题,就一口气考了好几种民居。
易于拆装的蒙古包是草原人民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居所,因此A选项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民居多修成平顶,便于晾晒,C选项正确。房屋外墙刷成白色,能最大程度地反射日光,减少太阳辐射,适合炎热的沙漠环境,D选项也正确。
而架空支撑的房屋,最典型的就是我国云贵川山区的吊脚楼和西双版纳的竹楼。吊脚楼是在当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通常依山临水而建,前部用木柱悬空支起,后部落地,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实用又美观。
竹楼则是傣族的特色建筑,就地取材,用竹料穿插构筑。通常以粗竹做骨架、竹篾为墙、屋顶铺草,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等,楼上住人。这种架空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竹材易于通风散热,架空使居室高出地面,能防潮防洪、避免虫兽侵袭。要是在干冷的青藏高原上搭建这种房屋,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