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达尔文之路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2期 作者: 刘亭文 杨莫 

标签: 自然探奇   博物广知   

喜欢打猎游玩的少年、不务正业的剑桥学子、陪船长聊天的预备牧师……这几个身份综合在一起,造就了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达尔文。让我们重温达尔文走过的路,看看他所亲历的那些山川田园、动物植物,是怎样酝酿出《物种起源》,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基督学院里的

“问题学生”

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大宴会厅墙上,悬挂着一幅查尔斯·达尔文的油画肖像,画中的老人有些秃顶,露出宽大的额头,花白的大胡子下,表情严肃。达尔文当年看到这幅画时,曾自嘲地说这画看起来像“一只非常庄严、尖锐和忧郁的老狗”。

尽管学院为能培养出达尔文这样的人物而骄傲,然而达尔文在此读书时,根本算不得是个“好学生”。1809年2月,达尔文生于英国一个富足的绅士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家人曾经送他去学医,但他却“对学医的艰苦乏味以及手术室的恐怖景象没做好准备”。对博物学有浓厚兴趣的他整日“游手好闲”,经常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至于学业荒废。无奈之下,家人又在19岁时把他送进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打算让他先接受绅士教育、取得学位,然后再进一步学习神学,将来能谋个乡村牧师的差事。

进入剑桥以后,达尔文对自己该上的古典语言和神学课程也没什么兴趣,但名校确实让他获益匪浅。剑桥大学当时汇集了一批优秀的自然研究方面的学者,于是达尔文就痴迷于植物学和地质学课程,并经常追随剑桥的老师们一起去野外考察。他少年时在野外游玩积累的知识经验,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和加强。

如今基督学院的大部分建筑依然保持着达尔文读书时的样子,两层的黄墙老楼外长满绿色植物,窗口绽放着粉色花朵。达尔文住过的宿舍被辟为展室,桌椅床柜一如往昔。这里的3年大学时光,被达尔文追忆为“快乐生活中最为愉悦的”。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