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四海清平盛世歌
唐朝最幸福的文艺爱好者,大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欲听新曲,有精通音律的乐师李龟年;愿观舞蹈,有婀娜多姿的美女杨玉环;旧词听得厌倦了,还有世称“诗仙”的李白,专门谱写新章。相传一日春光旖旎,御苑之中一派莺歌燕舞,唐玄宗兴致勃勃地与杨玉环观赏春花蔓草,考校名称,述说典故。玩过了一番“斗草”的把戏,唐玄宗大排筵宴,席间召李白前来助兴,务须将这一日的畅快游乐,逐条写入诗词中。李白略一沉吟,借着杨贵妃的视角,写下了一首新词:“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不仅仅是新词了,李白连所选的曲调也颇有新意。玄宗听这曲子似有些相熟,却又说不真切。一曲唱罢,李白对唐玄宗言道:“此作名为《清平乐》,仿汉乐府之中《清乐》、《平乐》而作,取四海清平之意,以献君王。”这段李白奉了君命,应制填词的故事,在五代时流传开来,甚至有人所作“清平乐”的题目干脆就叫做《填太白应制词》。只不过,如今人们大都认为,这个故事禁不得考证推敲,那首夸赞盛唐文艺活动的作品,应是后人托李白之名而作。
冬花落尽春难归
然而无论是否由李白所创,“清平乐”这一词牌的前身,确是出现于唐代。只可惜唐玄宗没能借它“四海清平”的吉祥寓意,反而因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此后大唐盛世也渐渐转向衰落。两百余年之后的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煜,也经历了和唐玄宗相似的境遇:纵然以“清平乐”祈求安定,却终究求之不得。
南唐日渐衰落,崛起的赵宋虎视眈眈,纵然如李煜这等不问朝政的诗酒君王,也感受得到国家将倾的危机。作为委曲求全之计,李煜不得不派出胞弟李从善,带着岁贡去宋廷觐见。岂料这一去,李从善却被扣作人质,去而无返。那个春季许是李煜经历过的最为煎熬的春季,纵然身在满园春色之间,因惦念胞弟,忧愁国难,李煜写下了一首饱含愁思离恨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当李煜终于等到大宋“四海清平”那一天,他本人也成了阶下囚。但后人却因李煜的《清平乐》平仄规整,将之看作这一词牌的范例,也尊李煜为《清平乐》真正的定调者。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