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2期 作者: 曾笑菲 

标签: 诗词演义   

点绛唇
又名十八香、点樱桃、南浦月,共四十一字,节奏起伏错落。相传由南唐冯延巳所创,名字取自南朝江淹的诗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此词牌常见寄托情思及爱恋之作,也有伤春、抒怀、咏物等多种题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
樱桃红艳,古时用来比喻嘴唇。

才华易逝 美人如花

江南初春,风的滋味少了几分清冽,多了一丝软旖。春花初绽,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枝上桃红李白,艳丽可人,树下的赏花者明眸皓齿,堪比花娇。在南朝才子江淹的眼中,赏花的美女可比天人,惹得他心中一阵悸动,思慕之情,转瞬化作了华美诗句:“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江淹笔下的春光与红颜,都因易逝难留,才格外令人珍惜,而他自身的才华,竟也似春意匆匆消散。相传江淹曾在梦中偶遇仙人,获赠一支五色彩笔,自此文思如涌;些许年后,他却又在梦中遇到前朝文豪,彩笔被讨回,于是他的文采变得平庸。世人称他“江郎才尽”,殊不知,江淹的华丽辞藻,是与青年的萌动情愫相伴,赞美女、记春宵、叹别离,情浓时下笔如有神助。待得岁齿渐长,他的诗文依旧工整,却少了几分真性情,读来再无畅快淋漓之感。

江淹赞颂春游美女的诗作,尤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二句为后人赞许——肤白胜雪,冰清玉洁,唇红娇艳,吞吐珠玑。四百余年之后,五代时的南唐诗人冯延巳,也经历了一场春日中的旖旎情思:小桥流水,柳绿花红,冯延巳与美人在花间相会,为了博得佳人一笑,他特地编制了一首新曲:“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借了江淹的佳句,他将这首新作命名为《点绛唇》,从此作为词牌流传开去。

唐朝壁画上的红唇女子
紫茉莉自明朝起,是最常见的“口脂”添加料。

红唇一点 万种风情

江淹诗作中之所以写到“点绛唇”,实是因了南北朝时,涂抹“口脂”之风恰好兴起。所谓“口脂”,与如今的唇膏相似,自游牧民族引入中原,初时却并非女子专属,功能也非为了美观。最初的“口脂”以牛髓、牛脂等动物油脂制成,冬季涂抹于唇上,可防口唇皴裂。直至唐朝,皇帝会将“口脂”作为越冬物资,赏赐百官,而边陲将士的军需品中,这种实用的唇膏也赫然在列。

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若将动物油脂加以香料凝固,以青蒿、朱砂调色,就可制得色香具佳的唇膏,女子便以此来装点红唇。唐朝时,人们又对美容用的唇膏进行了改良:以不易腐坏的蜡替代动物油脂;除了红艳的朱砂,也可用紫草作为原料,制作紫色的“口脂”。此后由宋朝至明清,花色冶艳的紫茉莉,娇嫩清新的蔷薇,浓香袭人的玫瑰,以及丁香、沉香等种种香料,都被添入“口脂”之中。与此相伴,“点绛唇”这一词牌,也始终为文人所钟爱,最宜寄托情思、赠送佳人。古时常用红艳的樱桃,来比喻美女的香唇,因此“点绛唇”又有别名“点樱桃”。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