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比例
与生俱来的“度量衡”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2期 作者: 曹阳 

标签: 生活百科   

别看人与人之间,长相不同、体型不同、肤色不同,其实,就算是两个陌生人,他们之间也肯定有一个身体上的共同点——各部位之间的比例。这个“浑然天成”的身体比例,虽然平时很不起眼,有时候却能变成相当精准的尺子。

方圆比例尺

你知道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有许多是固定的吗?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人发现了这一点。这个人叫马库斯·维特鲁维斯,是当时着名的建筑师,参与建造了很多着名的神庙。出于职业习惯,维特鲁维斯对测量数据特别敏感,再加上盖神庙需要塑造以人体为原型的神像,让这个“数据控”发现了人体中存在有固定比例:把双腿分开,令身高降低1/14,再抬起双臂,让中指与头顶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沿四肢顶端画一个圆,肚脐正好是圆心。

这个理论被维特鲁维斯写进自己的着作《建筑十书》,可惜当时鲜有人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达·芬奇发现。达·芬奇不仅是画坛巨匠,对工程学、解剖学也颇为精通。在通过尸体解剖印证后,达·芬奇又发现了很多新的固定比例:双臂展开的长度等于身高;颈部宽度相等于下颌到双眼的距离;把手掌张开,大拇指尖与小指尖间的距离等于脚板长度。

达·芬奇将维特鲁维斯与自己的发现结合,绘制了一张人体素描图—人体以“十”字形和“火”字形姿态,被嵌入相交的矩形和圆形中,清楚地表现出人体上的固定比例,为了向维特鲁维斯致敬,他给这幅画起名为“维特鲁威人”。

为了纪念达·芬奇,意大利人在欧元硬币背面选择的图案就是《维特鲁威人》。

人人都是“黄金比例”

其实长久以来,在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某一特定比例有着不自主的偏好,认为只有满足这个比例的东西,看起来才舒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大量的统计与计算,发现诸多人们认为美的建筑和艺术品中,两个相邻或相连主体的长短比,或总长与较长段的比,都恰好近似为1:0.618,多一分或少一分都显得不和谐,于是称之为“黄金比例”。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