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4期 作者: 曾笑菲 

标签: 诗词演义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宋]文天祥《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沁园春

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共一百一十四字,上阕十三句,下阕十二句,长短错落。此调创于唐朝,得名于东汉窦宪倚势横夺沁水公主园林故事,至北宋,以苏轼之作为正格。此词牌初时用作歌咏春景,倾述思情,后亦多有壮阔豪迈之作。

沁园春色惹纷争

今沁河(古沁水)上游的山间瀑布

东汉章帝时,大将军窦宪倚仗着妹妹被册封为皇后,飞扬跋扈,横行胡为,莫可一世,众人皆忍气吞声。一日窦宪打马经过沁水(今沁河,源于山西,进入河南后汇入黄河)之畔,忽而望见一座园林,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亭台隐现,恍若仙境。窦宪一时起了贪念,便欲将这园子据为己有,询问左右,对曰:此乃沁水公主之园,名为沁园。先帝汉明帝有女儿,世称沁水公主,端庄娴淑,最为明帝宠爱。为了爱女出嫁,明帝选中此处,北倚太行山,南临沁水,集天地之灵气,携草木之幽芳,乃造此园为公主陪嫁。

文天祥画像

窦宪却毫不在意先帝时的陈年旧事,只喜爱这园子,便差人以低价强买。彼时沁水公主并无权势,性格柔弱,慑于窦宪淫威,只得任由沁园旁落。直至汉章帝驾临沁园询问,窦宪支吾不能答对,夺园之事方才败露。汉章帝感念先帝美意,令将园子物归原主。然而自汉末乱世,战火焚天,沁园不知所终,竟是连所在具体地点也无人识得。后世文人虽欲往沁园览景抒怀,却不识道路,便于沁水北岸游历,寻着心中勾勒出的沁园景致,吟诗作文。元朝初年,耶律楚材行至沁园传说的大致位置所在(今河南沁阳附近),作《过沁园有感》一诗,“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感念古之沁园再难觅得仙踪。

东坡袖手定正格

沁园春色,因着无可考证,被描绘得愈发美丽奇幻,在唐朝时便有曲调以此为题,名字即是“沁园春”,从调式到格律,因人而异,多有变化。相传吕洞宾就喜爱此调,作了数首,描绘修仙问道之事。至于自宋朝之后,被人们遵为正格的“沁园春”词牌,却还是要尊崇苏东坡的名作。

王安石实施新法,苏轼因与之政见相左,不受宋神宗重用,遭受排挤,被贬往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日霜冷雾浓,朝露沾衣,前往贬黜之地途中的苏轼,想起远隔山水的弟弟苏辙,半是思念,半是一倾胸中块垒,便借着窦宪夺园终归原主的故事,暗喻坎途不可以夺志,作了一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相传这首词作辗转流入宫中,宋神宗阅毕,悻悻然曰:“教苏某闲处袖手,看朕与王安石治天下!”且不论治国之成败,这首词因工整考究、平仄谐律,被后人认作了“沁园春”的正格。

怀古喻今慨而慷

今河南开封春日的园林景观

“沁园春”词牌原本多用作歌咏春景,倾述思情,因北宋晁端礼有祝寿之作,此后陆游又有咏洞庭春色之作,故而别名亦称作“寿星明”、“洞庭春色”。但实则这一词牌调韵疏朗,悠扬绵长,正适宜抒发激昂情绪,故而南宋以来,“沁园春”也渐有慷慨之作,其中首推文天祥的《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当是时,元朝大军入侵,文天祥率军驻于岭南潮阳。当地有祠庙,用以纪念在安史之乱中死拒叛军的张巡、许远二位将领。文天祥至祠庙拜谒,为二人的不屈气节所感,心潮澎湃:若天下之士皆不明忠义,不顾气节,何以守全国土?“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之句,也最终成了文天祥一生慷慨凛然的注脚。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