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店 数赊店


投稿时间:2019年07月28日 投稿人:薪淇

“天下店,数赊店”。

大拜殿前万人庭院

赊店古镇,明清时期中华四大商业重镇之一;中国“万里茶路”的枢纽和中转站;中原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其后延续了两三百年商贸繁荣的赊店有了当仁不让的“天下店,数赊店”的霸气名头。晋陕二省商人多发迹于此。

古街

现在的赊店古镇,被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精心收藏着。相较同赊店规模等级类似的古镇,赊店像被岁月尘埃遮蔽光辉的明珠,正待重放璀璨。

古镇中的社旗山陕会馆,更像一册史书待人恭敬翻阅。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不仅使人感官愉悦,更多蕴含着往事深重。屋宇有灵,那血液流动了百年,虽亦暮色沉沦,却更近墨色,滴滴写着春秋。

戏楼

山陕会馆是当年寓居赊店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通乡情、叙乡宜的同乡会馆,因馆内敬奉关公,又名关公祠、山陕庙,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

会馆,始于明代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民间团体。会馆场所,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明清时期有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其中利弊专家学者们尚有争议:会馆的成立既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利益,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等等。但是保存下来的会馆建筑毋庸置疑是古美的,是可以仰望的华美。

会馆本身就是资本萌芽商业繁盛之产物,客居各地的富商巨贾聚敛大量钱财,为会馆建筑艺术之创造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特别是跟晋商沾边的会馆,无一不精、无一不美、无一不华。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写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说的是姑苏城里平江路上的全晋会馆。

悬鉴楼一隅

戏台边的雕刻

会馆建筑用时一百三十六年,前后耗费白银约八十万两,建筑之时正处于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期。其时,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明里暗里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陕会馆成了比较财力、物力、人力的所在。关乎了家乡的颜面,各籍商人使尽浑身解数。于是建筑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百年间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会馆类建筑的巅峰状态,无出其左右者。

山陕会馆建筑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渲染着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着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特别是其装饰艺术,孑遗的石雕、木雕、砖雕,雕刻精巧、内容丰富、色彩华丽,有无木不刻,无石不雕之细腻。虽然其他精美的艺术品失轶,却没有妨碍到艺术整体美。社旗山陕会馆因其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堂皇,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而被名家大师们誉为“中国第一会馆。”

边沿依然可见白灰的九龙石雕

悬鉴楼的柱础石

第一会馆里,注定有诸多全国唯一,最为让馆内工作人员得意的是堪比故宫博物院的九龙石刻,两米见方的石刻上神龙见首不见尾。文革时期在当时馆长的保护下幸存下来。老馆长九龙上覆盖木屑再上抹白灰,又大书红色的忠字。比起无暇的九龙石雕,社旗柱础石,却不那么幸运了。巨大的浑厚柱础石,精湛绝伦的雕刻,包罗万象的内容,层次分明的纹饰,为我所见过柱础石之翘楚,可惜的是石雕人物面部被毁坏了。悬鉴楼下多种形态的高大柱础俱为上圆下方之复式础,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人文思想美轮美奂的柱础石,已被人们爱抚至包浆锃亮。

石牌坊

雌英招

石牌坊,面积不算巨大,却精美绝伦。制式三间四柱式,双面雕刻的满满当当却毫无杂乱之感,最上端的福禄寿三星慈爱的看着万人庭院,想来那过庭院的人已被神意照拂着。牌坊上的圆雕“英招”,上古传说中的神兽,人面、马身、虎纹、鹰翅,此兽有人之睿智、虎之威猛、鹰之翱翔、马之迅猛。石雕英招全国仅此一对,一雌一雄,雌英招居然细致到饰有耳环洞,哑然之余不仅对匠人们巧妙心思高超技艺肃然起敬。石牌坊的雕饰艺术集多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雕、线雕,集合了石雕艺术所有技艺。文人圣贤、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林林总总、繁多有序,文学色彩浓郁。众多立意鲜明、对仗工整、书体各异的匾额、楹联述说着古典文化的深邃。

石雕画

饶的是石牌坊的雕刻臻于完美,商人、匠人似乎还意犹未尽,又在会馆主体建筑大拜殿又设置一对石雕八字墙。墙下为须弥座,座上立以整块青石雕成之巨幅石雕,东侧图为“十八学士登瀛州”,石雕图有城堞、城门,匾额、宝塔、亭阁、人物、马匹、山路、蹬道、山溪流水,溪上小桥,山峦叠翠,奇石相间,花草丛生,亭台半隐。极尽设计之妙,雕刻之精,寓意之深。西图为“渔樵耕读”,人物虽无东图众多,但雕以虎、羊、豹等动物点缀,两副石画既有写意之洒脱,又有工笔之精致,把绘画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

悬鉴楼匾额

历时二十五年建成的悬鉴楼,为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之“墙倒屋不塌”结构形式,以柱与柱础为主要支撑力点,全楼以二十四根巨柱高高撑起。戏台额枋、雀替木雕以深透雕为主,雕着吉祥如意的图案。“悬鉴楼”巨匾之下平板枋则以连环画之形式浮雕《白蛇传》六折,雕镂细微。悬鉴楼的存在符合晋商会馆的一贯风格,不论外阜、不论本土,只要是有晋商们集中之处必定有戏楼出现。角儿们卖力演出给关帝爷听,也是唱给商人们听。悬鉴楼面南为会馆之大门,门额大书山陕会馆,面北为戏台。与大拜殿一样也是一体两面之勾连搭结构设计巧妙,这种设计结合得体,颇具匠心。

木雕

悬鉴楼木雕固然美,却在大座殿的木雕群面前宛然“大青衣”身后稚气“小花旦”。大座殿位于大拜殿之北,与大拜殿之间以勾连搭结构相连。为会馆内现存最高大的建筑,供奉会馆主祀神关羽座像。武财神关羽,是晋商们心目中第一神只,商人们一路经商一路修庙,生意做到哪里,关帝庙就修到那里。

大座殿四周檐柱联以额枋,枋下辅以竖长三角形之雀替。额枋与雀替外侧面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及吉祥动物、琪花瑶草。尤以人物、神话故事为其主要装饰题材,其形象之生动,内容之丰富,为会馆木雕之最。明间额枋雕“群仙会”,玉皇大帝端坐正中之殿内,两侧各路天神在群龙相伴下足踏祥云共赴盛会。雀替雕龙飞凤舞金光熠熠,细微到雕刻的精巧海棠式花格窗,似乎可以随手打开。更庆幸的是那场文化浩劫中没被破坏,现在依然可见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肢体语言传神。

琉璃半蹲造型的人物

会馆内还有一绝,屋顶琉璃装饰。排列的整齐一队队和尚,无言的在屋顶诵经,护佑一方屋宇黎民。神人天将,奇珍异兽,从传说从话本里纷纷跃然屋顶。飞檐挑角处马步蹲的武将身影重重,在戏台边怡然听戏文,在烈烈日下坚毅卫殿阁,在庙宇内闲暇瞄墙外。

会馆墙外是赊店老街。往日的赊店陆路四通,水运八达,潘河、赵河水深无波可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鼎盛时期的赊店有着不输于今日“北上广”的流动人口比例数量。乾隆皇帝在赊店建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其后清中央政府又建有厘金局,现在房舍依然如故,是全国清代税务衙门保存最完好的一幢。

社旗山陕会馆也从另一面佐证了赊店当日的繁荣,会馆皆是建立于都市之中,客商汇集之地,商贸兴盛之所,而今的赊店镇面积不大又有些闭塞,以至于我在寻过来的途中无数次以为是导航有误。

老街上的老屋

老镇邑人口中的古赊店: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尤其到了晚上,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五百多家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条道街分行划市,二十几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近五十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一线商贸背后还有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人口常年保持在十三万以上。

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条古街,不到鼎盛时期老赊店千分之一规模。老街上,中国十大镖局之一广盛镖局,保持着原貌。山西平遥“蔚字五连号”第二个分号蔚盛长。福建会馆也幸运的保存了下来。赊店古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着名“万里茶道”的中转站,分布着茶庄、茶社众多,其中福建会馆整体布局为“日”字形,寓意蒸蒸日上。与山陕会馆不同的是,福建会馆更偏重于服务功能。更多的商号、票号、骡马店,客栈、妓院、饭肆、医馆一众铺面泯灭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波涛之中了。

火神庙木牌楼

社旗镇第一小学院在原火神庙开课,于是为敬火神而立的庙宇得以幸存。庙中木牌楼很是特别,木柱支撑,左右各立三根柱,不同于别处牌楼双数明柱支撑。

我有古镇情结,常年行走在古镇老村之间,希祈以微末之力翻检到被世人遗漏的奇珍,用文字影像记录下来一二。

霄汉铁旗杆

赊店古镇有叹为观止的琉璃照壁。有高耸入云的铁旗杆,铁旗杆下的罕见半蹲狮子。有慈禧手书遒劲龙虎二字。有麒麟柱础石上未落尽的金粉。有撂地摊儿卜卦算命的老者。有月夜载满金银的马车施施然而过,至诚善良的人唾手可得。有叫不出名字的大红桃,过好久口唇间的甜香依旧。还有善良古朴的邑人,古镇行走时景点的诸多工作人员询问需不需要热水喝,然后一而再再而三给我烧开水。最不能忘一位安保人员在傍晚时分拍摄光线好时,用工作证开馆门让我二次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