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菲荷香丁李湾


投稿时间:2019年07月21日 投稿人:薪淇

宋人李重元有话:《忆王孙·夏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千年前夏日雨过,香蒲、香荷,泥土香氤氲着时至今日的丁李湾。

荷香氤氲

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以清乾隆年间最盛,“李氏庄园”城墙环绕十多里,并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内有近千人人居住。一时间李家房屋成郭、阡陌纵横。村里老人们告诉:文革前,这里的房屋依然保存完好,老祖们盖得房子那叫一个结实,连油皮都没破一点。文革中,这些房子也不知道碍了谁得眼,破坏的七七八八了,要不是有人家里面住着,怕是连这些门头也留不住。

丁李湾

自望月塘北岸南望,五座大门楼一字排开,青砖、白墙,屋檐高耸挺立,倒映在静静水中亦真亦幻。荷塘中有黄泥小路,稀稀疏疏的铺了碎石,把池塘分割了,临近高门口的一方池,清清静静因着下雨没有浣衣洗菜的村人,待雨势停歇,旷野就有了棒棒的捣衣声,声息无阻传出去好远。

雨成溪

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雨丝一飘,池塘里的荷,开的更艳了。荷叶心里集雨成潭,落下的花瓣趺坐其中,花叶两两留恋着不多时的相见,而叶心潭水顺着叶渠滑向另一片叶子,碧叶上水流成溪成瀑。青蛙尚幼在荷塘边蹦跳着,还有拖着蝌蚪长尾的,耦花深处有它们哥姐呱呱的叫声。一群鸭子,扭着肥肥的腰身,着急忙慌的不知道往哪里赶,又是扇翅膀又要吵几嗓。

雨歇,老巷里进进出出的妇人端着棒槌盆子,街瞿中邑人缓步走动,不似撑伞时的行人步伐急急。邑人闲闲摇着大蒲扇门口说话,高大门楼端严气派庇护檐下人风雨无碍。

豫南民居

正中的一家门楼,屋门两侧墙体呈现喇叭口状,是徽派建筑中典型的“八字门”,外八字建制是官宦人家,但是高级官员宅邸才允许出现。屋门上方的八卦窗户精美,中心开了较小的洞口,邑人说是“了望口”,更多不是美观而是防御功能。几家大门不论门阀高低都有这样的八卦窗,看来宵小之辈曾出没过。另有门楼朝向偏东方向,并非正南,意味“歪门斜道”、“财不外露”,可以“藏锋聚财”,跟远在贵州的镇远古镇民居门户风水极为相像。

日子

日子

门下的日子流水般过。门下的日子是老祖母放下采来的野菜,努力把孙女的小辫子梳整齐,小女孩儿抱膝蹲在地上,吃手的双胞胎男孩子大概跑累了,难得乖乖坐上门口石条。门下的日子是老爷子的竹椅,磨出包浆磨成老红色,竹几上袅起淡雾的那一壶茶。门下的日子是蒲扇有一下没一下的摇,聊到热闹时那指天画地的道具。门下的日子静如望月塘水,无风无波一日复一日。

丁李湾在皖、豫、鄂交界地,民居建制上糅合多地风格,既具北方宅院的粗犷质朴,也蕴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是豫南民居的代表作。又因山水依抱村落,风水绝佳,一排门楼屋舍不论晴雨身影绮丽倒影水中,几分悠远、几分玄幻、几分严正、几分俏皮。

巷子,没有徽州的暗魅神秘,却也曲径通幽,地面由石块、石板铺成,雨水顺畅的通过两边留出雨水槽、排水沟流入望月塘。里巷有防护门、掩护门、逃生门,一系列安全防御设施。从临塘的大门楼抑或弄道里大门楼进去,里边都还有若干个小门楼,这在当地叫“一环套一环”,可防御外人侵扰。也有一进又一进深的院子,可惜目下存在寥寥,有失于维护自然倒塌,更多的是那场文化浩劫中人为破坏了。

内宅

高大门楼后,踩着雨天不湿鞋的路面,来到了村子深处邑人们倾力建成的博物馆,正对游人旅者开放着。这样外人到来不需要进入人家,打扰到家居生活,也可以透过开放的宅院看到豫南内宅装饰。大院内的房舍精美高大,走道的横梁上、门梁上或窗格上雕刻着人物动物,也有花鸟虫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寓意美好吉祥平安顺遂,雕刻虽然经历数百年载,仍然栩栩如生。还有各种花卉、动物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柱础石,四水归池的天井中落雨急急,渐渐可见檐下雨挂水帘。

雨帘隔出两个世界,一边是现在风雨变化岁月匆匆,一边是过去家什依旧时光缓慢。古旧家具,按着恒古不变的位置摆放,笨重的老农具摆放在曾经高朋满座的室内,都依依说着往日的故事。

丁李湾建筑中有一项独特的工艺—“包青”,村内的门楼、宅院,均是石头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砖,岁月已久可以看到内部均为土坯,这种节省材料又不影响质量的工艺,被当地人称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墙体依然平整完好,连裂缝都很少见。

村外

豫南多雨,我徘徊丁李湾,一直雨丝相伴。雨歇,丁李湾活动起来,人们街瞿里巷中走动着,捣衣棒槌挥动着;雨落,门楼下闲坐的人挥着蒲扇不出声招呼我避避急雨,此刻丁李湾是幽静的,天地间仿佛只有雨声滴碎荷,连虫儿都收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