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属于你的“喜马拉雅大门”(安纳普尔纳峰环线自主探索徒步)
投稿时间:2019年07月18日 投稿人:嵩涧
自主探索你心中的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山脉”,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在全球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当中,有10座就位于喜马拉雅地区,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而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该地区则多达100多座。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将喜马拉雅山脉“包围”了起来,因此这5个国家就成为了人类探索地球最高领域的“起始站”。
(注:还有4座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由于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相连,部分人把它视为喜马拉山脉的一部分)

珠穆朗玛峰(摄于Gokyo Ri,海拔5360米)

遥望珠峰。眼前的山谷为Gokyo冰川带,远处则是珠峰峰顶及周边海拔超过6000米的雪山。站在Gokyo Ri能清楚的看到这一幕壮阔的自然画卷(摄于Gokyo Ri,海拔5360米)
人们听到“喜马拉雅”四个字,联想起的通常是高大巍峨的雪山形象,且都知道它位于中国青藏高原南部的边境地带。大多数去过西藏的人,可能只是在旅行过程当中远远的望了望它那雄伟的身躯,并没有过多的与它进行近距离“接触”。有人可能会说,雪山那么高,自己怎么可能触及的了。没错,那些神圣庄严的雪山确实很高,但所谓的“接触”并不是指感受那“登上顶峰”所产生的瞬间快感,而是指慢慢体验身在其中的过程。其过程不光是自然景观带给人的感受,其中还包括了同样不可思议的人文景观,也就是我们的同类,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与勇敢挑战世界之巅的探索者。

Chulu(楚卢村)所遇到的当地村民。由于这个村子人烟稀少,上山的路径不是很明显,当地的好心村民成为了“临时向导”帮助徒步者指明道路(摄于ACT楚卢村,海拔3500米)

雪山脚下的神射手。Upper Pisang(上匹桑村)位于安纳普尔纳二峰的山脚下,该地区男性的日常生活爱好就是射箭,虽然现在几乎不用外出打猎了,但这一项古老的风俗仍然保留至今(摄于ACT上匹桑村,海拔3300米)

雪域奇缘。在前往Ice Lake(冰湖)的路程当中,两位西方徒步者与路边的一只狗狗相遇并产生了了奇妙的情感。见证着眼前这壮阔景色的同时,一并分享着内心的喜悦(摄于ACT冰湖,海拔4500米)

Ghyaru(高卢村)羊头骨。在喜马拉雅地区,羊/牛头骨的说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感恩”,有人认为是“辟邪”,也有人认为是“祈福”(摄于ACT高卢村,海拔3800米)

Ngawal(尼格旺村)出口处的佛塔。该佛塔样式属于典型的马南地区佛塔,与木斯塘“圆形”佛塔不同,马南地区的佛塔有很多是“方形的彩塔”(摄于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关于“自主探索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并不像外界流传的那么“危险”,相反,它对于我们中国的平民老百姓(相对于西方人)来说更加方便简单。
首先,我国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只要是去过藏区的人,高原反应的适应能力都要比没有正真意义上去过高原的西方人强很多(路上的情况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探索喜马拉山脉最为成熟的国家是尼泊尔。尼泊尔长期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建交的关系,两国互惠互利的同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尼方针对中国旅行者的条例政策是相当开放的,中国公民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只需带好护照即可前往(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场办理落地签有专门的中国通道)。当地人对于国人也是极其友好的,除了藏传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国家援建上也给予了尼方很大的帮助。另外,尼泊尔几乎可以提供任何关于高山地区的设施与服务,价格低廉的同时过程流畅且成熟。在人类历史上,对于登山事业做出贡献最大的民族就是生活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的“夏尔巴族”。
众所周知,西方人他们愿意飞越半个地球前来喜马拉山脉探索世界最高地区的人文与自然,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不去发掘这个在自家门口的“永恒冻土的国度”。对于探索喜马拉雅地区,我们有着先天的优势并且也具备这个能力,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想涉及到这一方面。唯一缺少的,可能就是一份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指南”或是真正有价值的“路书”罢了。

Ghyaru(高卢村,笔者留影)。深藏在喜马拉雅深处的一个高山村落,这里的房屋都是以“石质”材料为主,村内建筑非常古老,面朝着安纳普尔纳二峰与四峰,视野尤为壮丽。据2011年尼泊尔人口普查,该村仍有71名居住者在此生活(摄于ACT高卢村,海拔3800米)

Ice Lake(冰湖)佛塔。冰湖是安娜普尔纳地区的一个海拔高达4500米的高山湖,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却仍然有着“信仰的痕迹”(摄于ACT冰湖,海拔4500米)

Braka(布拉卡村)寺庙。布拉卡寺庙是布拉卡村内的一座寺庙,从村子本身的规模上看,寺庙领地就几乎占据了一半的面积。该寺庙供奉着众多佛像,其中就包括当地比较出名的一个传说“米拉热帕”(摄于ACT布拉卡村,海拔3400米)

驴子的残骸。路边发现了一头驴子的尸骨,看外表分心应该是去年冬天冻死在路边的(摄于ACT木吉村,海拔3400米)
那么,万事开头难。对于并不习惯于以“冒险”自主探索的方式而旅行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怎样才能打开迈向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门?对于想做,自己有能力做到,却又没有可以借鉴“参照物”的事,如果放弃,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在这里想适当的介绍一下这个“参照物”,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开启通向“世界之巅”的大门。

骑行者与徒步者。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不光可以选择徒步或登山的方式,骑行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自行车可以抵达汽车与摩托难以抵达的地区,还可以节省徒步上的体能消耗(摄于ACT陀龙垭口大本营,海拔4800米)
刚刚在上头说了,只要你去过西藏且没有因身体不适的原因下撤,那么近距离接触喜马拉雅山脉的硬件要求(体能、经济)肯定都是已经达到了的。所以,你需要知道的则是如何选择并开始一条喜马拉雅徒步探索的线路。
说到喜马拉雅徒步的线路,我国对于这一块并没有像尼泊尔的“经济支柱型产业”显得那么成熟。无论是西藏的珠峰东坡或是希夏邦马的徒步路线等等,其硬件环境与线路难度上无疑会让普通人望而止步,且总体成本可以直接用“昂贵”二字来形容,并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因此,想要“初入”喜马拉雅,从拥有十几条成熟徒步线路的尼泊尔出发,是最为方便快捷的一个选择。

迈向远方的探索(摄于ACT出发点周边,海拔1500米)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因此徒步的线路基本都是沿着山脉南侧进行的。其中2块较为成熟的徒步地区为“安纳普尔纳峰”与“珠穆朗玛峰”地区,他们分别代表着ABC(安纳普尔纳峰大本营)与EBC(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第一个字母为“山峰名字”,第二三个译为“大本营”,这两条线路也是国人最为熟知的线路。另外,还有朗唐、道拉格里、玛纳斯鲁、马卡鲁、干城章嘉等等都有相应的徒步线路,有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都是山峰的名字,当然也有像“木斯塘地区”这种特殊的线路,大大小小加起来有数十条可供选择。
这里我们说一条最具有代表性的——“ACT”(安娜普尔纳峰环线徒步)。

Manang(马南村)。马南无疑是ACT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村子,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寺庙、佛塔、经幡、神树,眼前的这一切就足以说明了旅行者已经抵达了“神的领域”(摄于ACT马南村,海拔3600米)
ACT线路介绍
ACT全称“Annapurna Circuit Trek”,译为“安娜普尔纳环线徒步”。与之前所说的ABC(安娜普尔纳大本营)不同,ABC位于ACT的中心,可以理解为环线徒步是绕着安纳普尔纳峰本体的一次“转山”,而大本营徒步则是一条“死胡同”需来回往返。详情请见下图:

ACT安纳普尔纳峰环线徒步地图。国人去ACT徒步一般只会选择走图中的“徒步主线”,很少有人涉及到“徒步支线”上面去。但这里还是建议如果时间充足,支线能去则去,因为支线的惊喜往往都大于主线(根据2019年4月,在ACT徒步32天所绘制的地图,信息上可能有误差,仅供参考)
为什么要选择ACT?
首先,它是作为喜马拉雅地区所有线路当中的成熟度最高的,它也因此被评为了“全世界最适合徒步的线路之一”。这里的成熟度不是意味着“商业化”程度,而是指代基础设施上的完善与安全性上的最大化,这对于初次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自主探索的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当熟悉了当地的基本概况之后,再选择那些人烟稀少、路况不成熟的路线进行探索,是最为理智的一个做法。ACT一路上都有着村落的相伴,无论你是轻装徒步或是重装徒步,都可以不用担心每天的住宿和补给问题。

博卡拉前往ACT起点“贝斯萨哈”的大巴车。大巴车顶上都是徒步者的“背包”,车上的乘客也几乎都是去自主徒步的(自主徒步,指的是在没有背夫和向导的情况下,通过自身能力走线的一种徒步方式)(摄于博卡拉客运站)
在加德满都或博卡拉的游客中心办理完了进山证之后,就可以乘坐大巴车前往徒步线路的起点了。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该线路起点位于右下角的“贝斯萨哈”,海拔为760米。最高点为正上方的“陀龙垭口”,海拔为5416米。终点是“ABC”,海拔为4130米。海拔抬升的景色变化无疑是ACT这条线路的最大亮点,从平原的“热带丛林”到高原的“雪山冰川”,从河谷的“绿树成荫”到荒漠的“土林戈壁”,路上能看到的一切,本就是一场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视觉盛宴。
(注:终点的选择有很多,其实翻越完陀龙垭口抵达地图左上方的“佐莫索姆”就有车可以下撤了,而后续的布恩山与ABC则看个人情况是否前往)

起点Besisahar(贝斯萨哈)附近的村子。与中国的山村没多大区别(摄于ACT贝斯萨哈,海拔900米)

海拔3300米地区的一个高山湖。湖水非常的绿,周边的地貌则有点像新疆的“喀纳斯”(摄于上匹桑,海拔3300米)

Pisang(匹桑村)。匹桑村分为了上匹桑与下匹桑,上匹桑坐落于山腰上,而下匹桑位于山谷当中,海拔落差有100米。徒步的话建议选择上匹桑的线路,因为海拔越高视野就越好(摄于ACT上匹桑,海拔3300米)

Ghyaru(高卢村)附近所看到的安纳普尔纳峰。安纳普尔纳峰被分为了5座山峰,高卢村能清楚看见的是二峰(7937米)与四峰(7525米)(摄于ACT高卢,海拔3800米)

马南旁边的Ganggapurna Lake(贡嘎普尔纳湖)。这个湖的水源就来自照片当中后方的Ganggapurna(贡嘎普尔纳峰),它是安娜普尔纳峰的延伸,山上聚集着大量终年不化的冰川(摄于ACT贡嘎普尔纳湖,海拔3500米)

ABC位置所看到的鱼尾峰。前面的铁皮房就是安纳普尔纳峰大本营,几个月前这里发生了一起雪崩,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屋都被雪给掩埋了,如今4月份雪渐渐的融化开来,但依旧无法在此地住宿(摄于ACT安娜普尔纳大本营,海拔4200米)

Kagbeni(肯贝尼村)周边的“土林”。木斯塘的入口处,像极了西藏阿里的土林(摄于ACT肯贝尼,海拔3000米)
除了以上那些惊奇的自然景观,ACT线路上的人文同样也值得一探究竟。起点处的居所生活的多为印度教教徒,随着旅途的深入,当地的人文会逐渐变成以Thakali(塔卡利族,尼泊尔当地民族)为主的景象。由于越来越靠近西藏且受藏文化的影响,一阵阵“藏族风”会跟着海拔的抬升随之而来。其差异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东西,就属一路上的宗教建筑,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佛塔”。
不同地区的佛塔所展现出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印度教由于更亲近于佛像本身,因此是不会在外面竖立佛塔的,尼泊尔当地民俗文化的佛塔则会有一双“神的眼睛”,而靠近木斯塘地区的藏传佛教更多是以“白塔”或“彩塔”的形式展现出来。受木斯塘文化的影响, “守护者三塔”会在路程中段的村口处出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尼泊尔式佛塔。这种带有“神的双眼”的佛塔多出现于尼泊尔的城区,加德满都就是很好的例子(摄于ACT布鲁布勒,海拔900米)

Tal(泰)村的守护者三塔。泰是马南地区的第一个村子,从马南地区开始,每个村的村口都会出现这“守护者三塔”的大门(摄于ACT泰,海拔1700米)

藏式白塔。随着海拔的抬升,这种庞大的白塔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样式与西藏风格很像,因为当地受到的更多是藏传文化的影响,而非印度教(摄于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Manang(马南村)村口的守护者三塔。这种类型的佛塔多是以“红白灰”三色表现出来,也有部分地区会用上不同的颜色(摄于ACT马南,海拔3600米)

Jharkot(贾科特村)的木斯塘彩塔。图中这种高大、方正且花纹精致的佛塔,是木斯塘典型的佛塔样式。佛塔内部通常是可以进去参观的,墙壁上都会画满精美的壁画(摄于ACT贾科特,海拔3500米)

Marpha(玛法村)的藏式白塔。受藏传文化的影响,喜马拉雅地区部分地区的佛塔与西藏的白塔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摄于ACT玛法,海拔2700米)
ACT路上的雪山冰川虽然不及EBC(珠峰大本营)地区的广阔宏伟,但也没有像珠峰地区那样的极端环境显得“荒无人烟”,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和谐场面。这边的氛围更贴近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这段旅途仿佛是一场喜马拉雅文化的“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场挑战自身的“极限冒险”。路上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所经历与所感悟的一切也都是无可比拟的。

马南村前的雕刻墙。墙上刻满了经文与佛像壁画,他们就直接被“搁置”在路边,没有进行任何“保护”,路上徒步的游客可以随时欣赏。这好像在告诫路人“历史就让它成为历史吧,没有必要去刻意挽留”(摄于ACT马南,海拔3500米)

雕刻细节。有众多菩萨像与忿怒像,画像上部已有被侵蚀的痕迹(摄于ACT马南,海拔3500米)

Ganggapurna Lake(贡嘎普尔纳湖)。该湖位于马南村的对面,从村内徒步不到30分钟即可抵达。附近有一条上山的道路,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周边雪山的全景与山谷下方的景象(摄于ACT贡嘎普尔纳湖,海拔3700米)

Manang(马南村)。站在马南村对面的山头所俯览的村落景象(摄于ACT贡嘎普尔纳湖,海拔3700米)

Ngawal(尼格旺村)。尼格旺是高卢村后面的一个村子,该村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莲花生大师的佛像,注视并保佑着村里的一切(摄于ACT尼格旺,海拔3700米)

Chulu(楚卢村)。7户人口的村子,从村头走到村尾只需半分钟,但其景色是极为壮阔的,面朝着安娜普尔纳四峰(摄于ACT楚卢,海拔3500米)
在ACT后段,是着名的Poon Hill(布恩山)与ABC(安纳普尔纳峰大本营)线路。它们分别都是安纳普尔纳地区的徒步线路,单独徒步布恩山需要3-4天的时间,徒步ABC需要5-7天的时间,出发点Nayapul(南丫浦)可以从博卡拉乘坐大巴车前往。但如果是徒步ACT的话,是可以顺路一口气把这两条路线给走完的。详细线路上方的地图已经标记出来了。

Poon Hill(布恩山)。布恩山其实是一个观景平台,西北处的雪山便是着名的Dhaulagiri(道拉格里峰),而东北处则是安娜普尔纳峰。能够以“前方180度无遮拦”的视野观赏到喜马拉雅群山的平台,足以让其闻名于世界(摄于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布恩山所看到的安纳普尔纳峰(摄于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布恩山所看到的的道拉格里峰(摄于ACT布恩山,海拔3200米)

ABC所看到的安纳普尔纳峰(摄于ACT安娜普尔纳大本营,海拔4100米)

ABC所看到的鱼尾峰。该山峰原名为“Machapuchare”(马恰普恰瑞),因其山峰造型从南边看极其像“鱼的尾巴”,故又名为“Fish Tail”(鱼尾峰)(摄于ACT安娜普尔纳大本营,海拔4100米)

ABC周围的冰川。由于入春的原因,原本在冬天冻结的冰川开始融化(摄于ABC安娜普尔纳大本营,海拔4100米)

Chhomrong(乔姆龙)所看见的鱼尾峰(摄于ACT乔姆龙,海拔2160米)
上面所提到的几点,都是ACT这条线路对于初次来到喜马拉雅地区探索的旅行者的有利优势。就拿着名的EBC(珠峰大本营)徒步线路为例,EBC的起点为海拔2800米的卢卡拉,且中段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海拔多在4000-550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海拔山区地貌。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人类难以在此地生存,所以其展现出的景色多是以成群连片的雪山冰川为主,很少有像ACT这样的“村落”景象。即便EBC条件成熟,对于徒步者来说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前往Ghyaru(高卢村)的最后一个爬坡处入口的佛教壁画(摄于ACT高卢,海拔3500米)
成熟的线路、合理的消费、惊艳的自然、纯朴的人文,这些都是让ACT成为“旅行者打开探索喜马拉雅大门”的钥匙。相信走完过ACT的所有人,都对喜马拉雅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喜马拉雅山脉,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你有着一颗迈向远方的心,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就没有无法抵达的地方。

Chame(查米村)遇见的法国一家四口人。他们计划了20天的时间,自主徒步探索安娜普尔纳地区(摄于ACT查米村,海拔2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