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天波切寺——人类不灭,信仰不倒


投稿时间:2019年07月15日 投稿人:嵩涧

探索喜马拉雅-珠峰大本营(18天)徒步篇 

第四天,南池至天波切——“它遭遇了两次毁灭,却依然得到了重生。”

 

天波切寺(喜马拉雅山脉珠峰地区最大且最为着名的寺庙,位于去珠峰大本营路上的天波切村)

 

南池前往天波切的距离将近10公里,海拔从3400米抬升至3800米,中间会路过Sanasa、Phunki Thang等村落。这一天的行程并不简单,因为中途需要翻越2座大山。在高原上,上上下下的道路无疑会使人感到疲惫和崩溃。好在一路上的景色会随着海拔的抬升而发生独特的变化,时刻鼓舞着徒步者奋勇向前的意志。

 

南池出发时的景象。南池周边地区的徒步道路都修建了台阶,走起来相对安全。但EBC大部分有人类活动的地区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都是没有修建台阶的

 

路牌:天波切、高乔森林。前往天波切的路上有一条岔路,往东北方向直走是EBC的正常徒步线路可至天波切村,而往西北方向的这条岔路可以通往Gokyo(高乔村),高乔村有一个被誉为珠峰地区最美高山湖的“高乔湖”以及高乔冰川带。后期也可以选择从珠峰大本营返程时,翻越Cho La Pass(卓拉垭口,海拔5400米)抵达高乔

 

村落的餐馆。景色非常漂亮,像一副天然的图画,雪山被云层所包裹,而山脚下就是人类居住的小屋

 

Sanasa村处于南池和天波切的中间位置,建议在此地进行休整和补给。当然如果徒步速度较快,可能很早就会抵达这个地方,在后面的村子进行调整也是可以的。

 

路上的背夫。夏尔巴背夫会从头到尾伴随着徒步者的脚步,一位背夫通常需要背几位人的行李

 

西方的徒步团队。离开了南池地区,就很少就台阶可以走了,基本上都是山上的土路

 

河谷。这条河名叫“Dudh Koshi”,源头是高乔村的冰川融水,河水非常的清澈,就好像一块块玉石嵌入在山谷当中

 

后段的路程是在森林当中不断地上坡和下坡,由于周围树木成荫视野都被高大的树木给挡住了,景色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时间已临近中午,天气渐渐阴沉了下来,清晨的蓝天白云已被从山谷升起的云雾所取代。这段路的体验,和之前走过的相比有点枯燥乏味,但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Phunki Thang(村)。一个在山谷下方的小村子,下坡之后就能抵达。村里有一座吊桥,吊桥后面就又要开始爬坡了

 

路过村子时遇见一位60岁独自一人徒步的西方大叔,他见我也是一个人就非常热情的向我招手问好,得知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大部分的行程准备下撤,并说明了4500米以上的路会异常的艰辛几乎全都是冰雪路面,提醒我注意安全。看着他那厚重的背包,60岁的高龄还有勇气挑战自己的极限,更加鼓舞和坚定了我要完成这趟旅程的决心

 

牦牛驮队。关于“物资运输”,像照片中这类极为沉重的金属制品,通常会让牦牛来负责托运,但牦牛驮队的数量有限,所以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背夫亲自背运

 

背夫的行李。中间2个小包是我和另外一位徒步者的,其实它们并不小,都是60升的登山包。而相对于旁边背夫的“巨无霸”来说,就显得弱不禁风了

 

爬坡大约2个小时左右,登上了最后一个山头。此刻周边所有的枯燥乏味的景象瞬间被打破,映入眼帘的是极具“藏式风格”的人文景象,这里就是“天波切”。

 

村口大门。接近村口的地方又出现了台阶,大门外表应该没修建多久,内部有漂亮的佛教壁画

 

天波切村口处的佛塔。经过村口就能看到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了,佛塔的右后方便是天波切寺

 

雕刻了经文的石板

 

天波切(Tengboche,又称“Thyangboche”)是喜马拉雅山珠峰昆布地区的一个村落,海拔为3867米。它是徒步前往珠峰大本营需要经过的一个村子,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这里是一个天然的观景平台,可以众览村落周围及远处的喜马拉雅群山。

 

远处的雪山

 

该村最为着名的就是那座叫做“天波切寺”的佛教寺院,这座寺院是整个珠峰地区最大且最为着名寺院,在当地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达瓦卓林寺”(Dawa Choling Gomp)。它是由喇嘛古鲁(Gulu)在1916年创建的,并且与西藏珠峰地区的绒布寺有着很大的关系,绒布寺被称作是天波切寺的始祖寺庙。

 

每年的10月或11月(藏历的10月)这里都会举行世界闻名的“舞蹈节(Mani Rimdu)”。喜马拉雅地区的舞蹈节像极了西藏地区的传统节日,几乎包括了所有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活动,如仪式、舞蹈、奏乐等等,一直吸引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一探究竟。由于这座寺庙的存在,天波切这个村子在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之后就更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寺院门口的徒步者。寺院每天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徒步者

 

大殿入口

 

提示公告。因为探索喜马拉雅地区的主要以德国人和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数较多,寺院在上个世纪也得到了英国和德国的援建,所以挂上了英语与德语的公告牌,内容主要是关于参观佛教寺院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

 

天波切寺建于1916年,但1934年遭遇了一场地震被毁坏,其创建者古鲁喇嘛在随后相继去世。重建寺庙的重担都落在了后继者Umze Gelden身上,在当地僧人与村民学习了源自西藏拉萨木工手艺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寺庙的重建工作。当时寺庙的壁画,是由着名的画家Kappa Kalden亲手绘制而成。

 

在1989年天波切寺再一次的遭遇了毁灭的经历,一场大火席卷了整座寺庙将其化为废墟,火灾原因官方公布是因为电器短路造成的。因为这场火灾,寺庙内部的经文、雕像、壁画全都无一幸免。就在当时,几乎所有来到珠峰地区的徒步者都会自主参与寺庙的援建工作,从那时开始寺庙的重建费用问题就已经基本完全是靠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资金了。

 

在志愿者和国际社会群体的共同帮助之下,天波切寺再一次得到了重生。所以,如今去参观寺庙,其内部和外部的装潢看上去并不会显得那么“古老”。这不是一座单纯的宗教寺院,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它祝福着所有前往世界最高地区挑战人类极限的勇敢者,并鼓舞着人类本身要时刻坚定着自身的信念。信仰或许不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来帮助到你,但是它却在最需要人们最需要指明方向的时候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天波切寺的故事。

 

院内的佛塔

 

这座寺院目前仍有僧人的存在。主殿门口是有人看守的,凡是想要进入主殿参观或朝拜的人都必须脱鞋光脚入内。3月份殿内的地板感觉冰凉刺骨,但依然有僧人常驻殿内,不得不佩服他们那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

 

主殿入口

 

供奉的为释迦牟尼佛

 

天波切这个村子本身并不大,而这座寺庙感觉就占了四分之一的面积,且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被毁坏2次后,依然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并获得“重生”。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信仰,这或许是一个较好的答复吧。

 

EBC地图指示牌。左边前往南池,9公里需徒步4小时;右边前往潘波切,4公里需徒步3小时;前往珠峰大本营,24公里需徒步18小时

 

在参观完寺院之后向村民打听得知,天波切目前只有4家住宿在营业,而且其中2家已经满房了。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从这里开始手机充满一次电需要收取300卢比(18元人民币)的费用。在天波切往后的村子,都是依靠着太阳能和储蓄电池发电,到了晚上,断电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

 

明天的目的地为Dingboche(丁波切),海拔4349米。丁波切被雪山环绕,景色极为壮观。它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村里往东北方向有一条岔路可以前往Chukhung(裘昆村),对于徒步者来说必须得做出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