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井村名由来及清代郑氏宅院建筑群
投稿时间:2019年07月02日 投稿人:sdzc张雪
-
东深井村名由来及清代郑氏宅院建筑群
作者: 张雪
邹城市东深井村位于邹城市石墙镇政府驻地东南8.4公里,济枣公路东侧。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原名东山堡,位于现村东500米处,后迁村址于原村西一里处。
东深井村村名由来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郑姓人在村中挖一水井,深7丈有余,叫“涌福泉”井,呈东西向,石砌井台,呈八边形,井口长方形,长0.97米,宽0.52米。井壁块石砌筑。汲一罐水,须两人配合,前人站在井沿,一把一把的弯腰提拔井绳,后一人再一庹一庹地扯绠,井绳足有一大抱,故该村名为深井村。民国年间,为与西、南两深井村相区分,改为东深井。
东深井村并不大,村中人以郑姓居多,村中并有刘,张,陈,李,徐等姓氏。郑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另有一说是元朝时有一位郑姓将军,领兵镇守洪山口,人老了定居于此。村庄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2011年底,东深井有居民308户,1004人。
在很早以前,从济宁到徐州的官道横穿此村。走在这黄土大路上的行商旅客、贩夫走卒络绎不绝。清光绪年间, 该村郑氏开办了一座酒坊,因水源不足和水质欠佳,酒坊难以兴旺。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郑家酒坊新掘一水井,工程艰巨,耗时数月,用金十万, 掘地五丈有三,打到岩层时,仍不见有水。后以“掘一筐石渣给一筐制钱”的代价,穿透岩层,而得清泉,清水汩汩, 甘冽透明。用此井水造出的酒, 色清味醇, 日产量达 240 公斤。郑氏酒坊由此而兴旺起来, 遂将井与酒坊定名为“涌福泉”, 并镌刻“半为园工半为酒,一井泉水一井金”勒石井畔。有了“涌福泉”井, 酒坊规模日趋扩大,方圆几十里内颇负盛名, 产品远销滕县、沛县、鱼台等地。1944年,酒坊因战乱而停业,自兴至衰历时74年。
东深井村郑氏宅院
在这不大的村落里,却建有连片的覆着鱼鳞小瓦的房子、规整的四合院以及宽敞的砖楼-- 郑氏宅院。

郑氏宅院为清代建筑,其建筑和格局既有富商之家的殷实,有官式建筑的气派,又有民间建筑的朴实,既保持了鲁西南地方的特色,又体现了古代传统的尊卑等级的观念,渗透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郑氏宅院现存房屋20余栋,呈四合院、三合院等形制。郑氏宅院分郑家大院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一号院现存有堂屋、南屋等房屋。堂屋坐北朝南,面阔11.40米,进深5.30米,硬山,灰瓦,二柱擎檐,砖石木结构。二号院由正房、东西配房、南配房组成“四合院”样式院落,坐北朝南,硬山,灰瓦,砖木石结构。正房面阔5间,进深一间,拱形门,方形窗。东西配房面阔3间,进深一间,均为方形门窗;三号院坐北朝南,二层建筑,面阔10.90米,进深5.10米,硬山,灰瓦,砖木石结构。南面一层为拱劵门一,方形窗二,二层有拱劵窗3。北墙正中上有拱劵窗1,下有方形窗1。东西山墙上层各有拱劵窗1。所有建筑的屋脊等处或雕绘龙、花等图案,或叠砌龙、虎等形姿,砖雕、木雕相当精致。其中有的院落还存有马房、影壁、拴马石(孔)、饮马池。
郑氏家族辉煌的古民居已逾百年,有的四合院也已不完整,但那坚固的墙基、简洁的灰瓦、飞挑的檐角、精细的砖雕,绵延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这种特色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方能凸显出来,需要认真揣摩方能品味出来,需要长期的探究才能传承开来。它基本保留了农业文明时代古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形制,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体现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的人居环境。
老房子不断向人们诉说着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性,砖瓦上的斑驳、陈旧、碎裂,甚至是破败的“生命印记”,都是建筑遗产最重要的生命特质,是赋予古民居历史文化审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楼、祠堂、老井、古树、酒坊、水塘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空间与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我们生存的精神框架,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