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家大院感受晋商的慈善文化


投稿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投稿人:416313062

                                                                         在李家大院感受晋商的慈善文化

                                                                                          李广洁

 

“南北相融、中西合璧”的李家大院

     在山西省运城市以北30多公里的万荣县阎景村,坐落着一大片古院落,这就是享誉河东的李家大院。李家大院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修建,持续到抗日战争前夕。虽然建筑历史不长,李家大院在古建筑大省的山西却能跻身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自有其独特之处。李家大院在建筑风格上以“南北相融、中西合璧”而有别于众多的山西传统大院建筑。

 

    图一

砖雕百善照壁

 

 

      图二

具有南方韵味的徽派建筑

 

      在李家大院,有几处建筑为国内其他地方所罕见,堪称绝品:李家大院的砖雕百善照壁,把365个不同字体的善字集中于一座照壁上,此为第一绝;在李家大院大量的北方风格建筑中,还间有南方韵味的徽派建筑,此为第二绝;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还有典型的西方哥特式建筑,此为第三绝;李家大院的私塾院月亮门使用了推拉式木门,此为第四绝;月亮门的上方有漂亮的砖雕,砖雕多达七层,此为第五绝;私塾院的月亮门内还有一副基本完好的砖雕对联:“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绵蛮。”一般的砖石刻字均由书家写好,工匠制作,而此副砖雕对联却是由书家用手指直接书写在泥坯上,再进行烧制,故笔意流畅,字型饱满,效果极佳,“指书砖雕对联”为第六绝;在李家大院一经楼的窑洞顶上,有一道用砖瓦拼成的近百米的花墙,50组图案无一重复,颇具匠心,精致美观,建筑专家称之为“中国罕见的砖瓦墙”,此为第七绝。在李家大院的同顺堂、同德堂、信溥堂三组宅院中各建有夹层墙。宅院内东西厢房的墙,从外面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墙皮到窗户边有1.2米多厚,这就是李家大院特有的“夹层墙”。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可用来放贵重物品,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藏人,最长的一段夹层墙有20多米,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保险柜”。如此规模的夹层墙在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也是很少见的,此为第八绝。

 

 图三

  欧洲哥特式建筑门楼

 

 图四

        使用推拉木门的月亮门和“指书砖雕对联”

 

 

 图五

月亮门上方漂亮的砖雕

 

无所不在的善文化

砖雕百善照壁:在李家大院的古巷道入口,有一座6米多宽近7米高的百善照壁,上面有365个正、草、隶、篆不同字体的砖雕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相传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善字照壁。这块百善照壁,是李家教育子孙后代要天天做善事。与我们在明清时期的大院常见的百寿照壁、百福照壁立意不同,李家大院的百善照壁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体现了李氏家族以善为本、以善立家的文化观念。

门楼匾额皆有善:李家大院的门楼匾额题字,处处体现着善文化。第十四代李敬修院门楼匾额的题字是“善乃本”;第十五代李道行院门楼的匾额题字为“修德为善”,其会客厅内悬挂的是“为善是福”条幅;李道升院子腰厅上方的题字是 “为善最乐”;李道荣的商铺门楼匾额题字为“惟善为宝”;第十六代李大辅院子腰厅匾额的题字为“上善若水”。这些与“善”有关的匾额题字,昭示着李氏家族世代传承善文化,要子孙后代把行善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生信条,以行善为快乐、以行善为幸福、以行善为宝。一个商业世家,数代坚持“以善为本”的立家之道,这在近代中国也是不多见的。

院落楹联必有善:李家大院的古院落内,凡门皆有楹联,有楹联皆有善文化。庆禄堂门的楹联是“仁为福地一生乐,善作良田百代耕。”功德堂门的楹联是“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月亮门的楹联是“知乎天地善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 艺园的楹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这些善文化楹联既是院落主人的座右铭,也是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参观李家大院后感叹:“不登李门,安知善大;不入深宅,枉到河东。”欣然为李家大院题写:“三晋楹联第一宅”。

刻立于清代的劝善碑:李氏宗祠内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宗祠时刻立的一通劝善碑。碑文有云:“上则护国佑民谓之善,下则周急不贪谓之善,内则孝亲爱子谓之善,外则尊长信友谓之善。心存此念,万善同归。”意思是说,对于国家来说,最高的善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对于一般人来说,救人于危难、不存贪念就是善;对于家庭来说,孝敬长辈、疼爱孩子就是善;对于社会交往来说,尊敬老师、以诚信对待朋友就是善。这几点做到了,天下的善就归于一身了。

《李氏家训》中的善文化:李氏宗祠内有《李氏家训》,其中第十六条是“行善道”:“善,无私也。人之在世,为善最乐,惟善为宝。施行善道乃家族兴旺之本。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近可解他人之难,远可荫及后世。凡我族人,必行善道,代代相继,万不可断。” 《李氏家训》以行善为家族兴旺之本,并提出了“善者无私”这一富含哲理的命题,确实为一般的商人家族难以比拟的。

李家大院的善行实物:李家大院的功德堂内存放着世人对李家善行善举的褒奖实物,有“德行碑”万善同归碑”,有“博施济众”“乐善好施”“为善有方,世人标的”牌匾,还有清廷褒奖李家的善行赠封的奉政大夫官服及五品宜人的服饰。在李家大院,还保存着民国年间晋南大旱时李家人赈灾济困的“赈灾锅”。在古院的南边,矗立着一座18米高的阁楼,当年李家设粥场赈灾时,开饭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前来就餐。阁楼就是当时鸣钟的地方,人们又称之为“放赈楼”。

    

图六

民国年间山西省政府颁给李家的牌匾“博施济众”

 

砖瓦墙后面的善文化:在李家大院一经楼的窑洞顶上,有一道用砖瓦拼成的近百米的花墙,50组图案无一重复,颇具匠心,精致美观,建筑专家称之为“中国罕见的砖瓦墙”,应该是建筑中的孤例。民国初年,河东发生灾荒,小麦歉收,阎景村中一些困难户缺粮少食。按常理,灾年是不建房的。李道行却决定新建房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家的建房工程,为村中的贫困者提供体面的吃饭机会。李道行建窑洞房时,特别聘请村中的家无余粮者。通过增加工序,延长工期,让这些人多停留,多吃饭,多拿钱。为了延长工期,李家故意让一些老人用筛子筛土和泥,两个月的活干了半年之久,直到乡邻们度过灾荒为止。当时有好多人都不理解,说李道行这样干既耗费银子,又延误工期。李道行回答说:“不就是多吃几顿饭,多给点银子吗?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 干活的人们都知道李家是在变着法帮助自己度过荒年,十分感激,都暗中较劲,施展各自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建造了窑洞顶上精致的花墙。在扶困济危时顾及被帮扶人的尊严,足见李家的用心良苦。这道百年前的砖瓦花墙,向世人展现了李家慈善为本、助人为乐、不图虚名的高尚情怀。

 

 图七

    砖瓦花墙

 

                                                                                    李家的善行故事

李家赈济河东十七县:1928年、1929年,中原地区连年大旱,李氏兄弟李道升、李道行、李道在、李道荣、李道临等决定竭尽全力,救济灾民。李家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万泉县、阎景村及祖居地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并在薛店村、阎景村和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救济灾民,要求赈灾的粥要稠,筷子插在碗里不能倒。数月过后,李家的存粮已空。李家兄弟便每天派马车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购粮,不问价钱多少,装满就回。李家不再做饭,家里所有人都到粥棚排队领粥,无一人例外。这次赈灾直至第二年秋收后才停止,李家为此欠下一大笔外债。这次严重的灾害,造成河南、陕西各地许多人饿死、病死。河东各县因为李家的赈灾,灾情大为减轻。河东各县县长纷纷请求山西省政府表彰李家。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褒彰。万泉县县长亦颁给李家“乐善好施”牌匾。

以修水池为名救济贫困者:1931年,为彻底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李家在村南修池蓄水。李道荣同阎景村村长组织村民捐款,数量不限,多少都行,资金不足部分由李道荣支付,最后由李道荣承担了90%的费用。为救济附近村庄的贫困户,李家规定修池工人工资:小工每五天一块银元,中工每四天一块银元,大工每三天一块银元。并公告明示:“不管来自何地,只要参加修池者,每人每餐一大碗烩菜,两个大蒸馍。”结果,猗氏、万泉、临晋、荣河等县的贫困者都来到阎景村修池度荒。

李道升用善行感化梁上君子:有一年,有一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喊道:“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让人给你搬梯子!” 小偷无奈,便从房上下来。原来这个小偷家中不仅缺粮,老母还有病,又无钱治疗。李道升便让掌柜送给小偷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李家。小偷痛哭流涕,跪地磕头谢恩。待小偷出门时,李道升又对小偷说:“请留步,我与你商量一件事。”小偷一惊,“咚”地一声又双膝跪下,以为李道升改变了主意。李道升急忙拉起小偷说:“别害怕。我家正在南院盖房,人手有些紧,如果你愿意,明天可到我家来干活,我加倍付给你工钱,你意下如何?”小偷一听,心里欢喜,这下就有钱给母亲治病了,再次磕头说:“愿意、愿意。”掌柜和护院人对这件事很不理解,都说李道升的心太软了。李道升对他们说:“不善之人,未必本恶,出此下策,必有隐情,何况是一位急需救济的人,我们更应该体谅才对。”这件事传开后,从此再无小偷进李家偷东西。

李道升制服路霸,为百姓解困:民国年间,汾河以南的百姓每年都要到北山去拉煤,河津县的苍底坡是必经之路。1926年夏季,一场大雨冲断了苍底坡,来往的车辆受阻。坡底王村有个恶棍叫王发儿,花钱雇人把路修好后,在坡底的路边搭了间草棚,收取过路费。凡路过的拉煤小车须交一块大洋,大车则须交两块大洋,没有钱他就让人卸煤。李道升听说此事后,带人前往苍底坡与王发儿交涉说:“你的修路费由我来出,另外,我再给你50块大洋,算是你的辛苦费,你看怎么样?”王发儿不答应,想对李道升动武,被李道升的手下制服。李道升斥骂了王发儿的路霸行径,又提出:“除我刚才说的话外,我再给你几头牲口让你喂养,费用我出,你在这儿帮拉煤的人盘坡,每月我给你发工钱,如何?”王发儿听了,先是一愣,马上跪下磕头谢恩:“早听人说万泉的李家乐善好施,果然名不虚传。我愿在此帮人盘坡,不再做恶事了。”说完,立即让人拆除了路卡,从此,拉煤的车辆不仅畅通无阻,还有牲口帮拉煤的人盘坡。

在西安城救济难民:1938年,李氏家族中大多数人逃往西安避难。为了阻止日军南下,蒋介石下令炸毁花园口的黄河堤坝,此举并未阻止日军进攻,却造成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其中一部分人逃往西安,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到处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灾民。在西安避难的李道在、李道荣兄弟二人看到这些情景,倾其财力救济难民。他们从自己的商铺和钱庄拿出数万银元,让几个掌柜到西安城内各粮店购买了五百石粮食,然后印制三斗、五斗的粮票,盖上自己的印章,同掌柜们一起上街,把粮票发给难民,直至发完为止。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寇经常轰炸西安。为了保护家人和街坊四邻的安全,李道荣在西安城的甜水井靠南城墙边修建了一个防空洞,洞中可容纳数百人。1938年的9月5日清晨,西安城上空再次响起防空警报。李道荣积极掩护家人和街坊四邻往防空洞里躲避。他站在洞口维护秩序,当所有的人都躲进防空洞时,李道荣松了一口气,他抬脚正要进洞,一声刺耳的飞机俯冲声后,防空洞口突然落下了一颗炸弹,防空洞里的人都尖叫起来:“李东家快躲开!快躲开!”这颗炸弹半截扎在地里头,没有响,所有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空袭过后,人们都说李道荣福大命大,是老天对大善人的回报。

洋媳妇的善行:麦克蒂伦是李道行在英国留学时结识的英国姑娘,二人相爱成婚。回到中国后,麦克蒂伦不甘于在家相夫教子,渴望着为社会做些事情。她先在李家的私塾院教授孩子们学习英语,后来为了让本村的孩子全部得以上学,在李道行的帮助下,麦克蒂伦出资在阎景村修建了一所小学校,并每年拿出三十两银子做补助经费。她还托人从太原购回一架钢琴,教孩子们学习音乐。麦克蒂伦于1918年去世后,村民们自发地送了一块“德风善霖”的牌匾。

 

    图八

麦克蒂伦居住的房子,窗户为西洋风格

 

“山西慈善博物院”落户李家大院

2016年3月4日,经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在李家大院成立了“山西慈善博物院”。在中华慈善总会、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慈善总会的支持下,2016年9月9日,“山西慈善博物院”在李家大院揭牌。这不仅填补了慈善博物院(馆)在山西的空白,而且对弘扬中国慈善文化、展示慈善情怀、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