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都江堰


投稿时间:2019年02月12日 投稿人:四川邓勇

都江堰宝瓶口(邓勇钢笔画)

无与伦比都江堰

作者:邓勇

公元1324年的某一天,威尼斯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老者身患重病,尽管他老人家身体虚弱、卧病在床,还是对前来探视的教士发起了脾气:老子讲的全是真话,你龟儿咋就不信呢?马老之所以生气,是因对方说他的游记是一派胡言,还要求他发表认错声明。

马老当然要生气,他17岁离开威尼斯向东游历,在中国(元朝)生活了十七年之久。锦衣还乡时不仅带回来大量财富,还辛辛苦苦地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了游记。本想给大家指引一条发财之路,但人们就是不信,教会还说他是异端邪说。

教会当然也生气,在他们看来,马可波罗游记写得太玄了。说他看到了喷油的泉(巴库的油田)、燃烧的石头(煤)、纸做的货币(钞票)。最让人受不了的:居然还说中国内陆有个成都平原,水运发达得跟威尼斯都差不多了。说什么“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这简直就是乌龟放屁,冲壳子嘛。

威尼斯人当然要生气,在那个时代,不仅威尼斯人、所有欧洲人都晓得波斯就是世界尽头,波斯以外不是空无人烟,就是妖魔鬼怪。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却是远超欧洲的高度文明。这种瞎编乱造,矮化欧洲的邪说传扬出去,威尼斯人还怎么在江湖上行走。

马可波罗当然更生气,他真到过四川,真的到都江堰灌区游历了许久。并且为了来四川,他还是从陕西汉中骑了十几天马,裤子都磨烂了几条才看到实景,记下这段经历的。

威尼斯人哪里知道,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早在公元前251年就建成了。之所以要建这个堰,是因为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峭的崇山峻岭,一到平原流速陡减,大量泥沙、岩石随即沉积,淤塞河道。每年雨季水势骤涨,下游就会泛滥成灾;而一旦雨水不足,整个成都平原又会因干旱而颗粒无收。

为消除旱、涝灾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对此,公元前111年就有人作了文字记录。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出使西南,在考察了都江堰以后就把它写入了《史记·河渠书》中。所以,在马可波罗生活的年代,这套水利工程在中国早已被大众知晓,只是地球那边的欧洲人还不晓得罢了。

当然,李冰建堰初期,这堰还不叫都江堰,当时的称谓是“湔堋”,这是因为修都江堰掘开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这一带居民主要是氐羌人,他们将堰称为“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直到宋代,人们才将其称为都江堰,据宋史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由于始终无法说服教会相信游记中记载的事实,马可波罗被他们气死了。

公元1862年(清同治年间),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另一位欧洲人来到了都江堰,他是德国男爵,叫李希霍芬,这老兄与马可波罗有共同爱好,也喜欢把所见所闻讲述出来。与马老不同的是,老李是地理学家,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他是从专业角度介绍都江堰的。他认为“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李希霍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因为与李冰同姓,想为他们李家歌功颂德。人家李希霍芬具有国际眼光,他是经过认真考察,研究,比较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当年李冰父子充分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条件,用火烧裂解之法劈开玉垒山,将岷江从主山体与分离体(离堆)之间的豁口、宝瓶口引向东边。他们还在离堆前修筑了被称为“鱼嘴”的分水堤,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岷江河道称为外江,穿过宝瓶口流入人工渠的称为内江。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期六成江水会流入内江;而当洪水来临,水位升高六成江水又会被外江排走。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鱼嘴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若内江水位太高,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时因水流产生游涡,水中所含泥砂会因离心作用被抛过飞沙堰进入外江,大大减少进入内江的泥沙量,从而无限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正是有了如此先进、科学、完善的水利枢纽,才得以建设四通八达的灌溉网络。从此,旱涝频发的成都平原就变成了丰衣足食的天府之国。

难怪当年威尼斯人不相信马可波罗的话,两千年前中国古人所建的都江堰,其先进程度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但有啥法?这就是事实。所以李希霍芬才会说:这个伟大工程是“世界各地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