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西域古城.感受别样风情


投稿时间:2019年02月11日 投稿人:卢范经

       我们一踏上新疆土地就常听到“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没到古城也算白来”说法,可见 喀什葛尔古城--高台民居的魅力。在喀什迷宫般的老城与现代高楼交汇融合,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吐曼河大桥一侧,与另一侧的高楼大厦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景,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保存下来最具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从汉、唐以来就成为丝绸之路上最美丽、最繁华、最具诗意和传奇色彩的城市,素有“喀什的灵魂”之称。

1. 高台民居建在喀什市古城东北端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悬崖上,他们用生土依崖而建,随着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我们看到一对画家在画图。图片描述

       高台民居建在喀什市古城东北端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悬崖上,他们用生土依崖而建,随着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古城四处散布着“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楼上楼”、小胡同等具有浓郁维吾尔族特色的住宅建筑群,民居内的庭院布局、室内外建筑、装饰风格,处处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浓厚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老城里除了蒙着头巾面纱的少女、老人外,到处可见的就是天真烂漫的维族小孩。

图片描述2.高台民居依旧保留了古老土陶作坊、老宅、清真寺等千百年前的古迹,这里聚集着人文、民俗、艺术的地方,中国学者称喀什古城为中国仅存的古西域文化特色老城,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联合国专家评价它是“丝绸之路”上遗存的最重要老城。

图片描述3.老城内无数条相通的古巷,巷巷相连,盘延曲折,不过不必担心迷路,凡是能够走通的长巷,都以六角砖铺道;而凡是死胡同都以方砖铺地,迷失方向的时候找到六角砖铺的路就能轻易走出。

图片描述4.维族妇女一般是不能让其他男人看见自己的容颜,只有自己的父亲、兄弟、丈夫才能看,其他男人是不能看的。所以在老城内经常会碰到用布蒙着脸,神神秘秘的行走在古老的巷道里的妇女,这就是西域的古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的妇女也开始掀开面纱,展示着“秋波一模样”。

       高台民居里我们看到了用传统涯土烧砖的第六代土陶传人--吾麦尔·艾力,兄弟俩还在延续着制陶为生烧陶这个古老职业。制陶从水泡土、和泥、做坯、上釉、画画等50多道工序,由于每一道工序全凭感觉和经验手工制作,因此不会出现两样完全相同的作品,“这也是土陶的魅力所在”。

       传统的土陶制品多为壶、缸、碗、瓶等维吾尔族民众的生活用具,也有用土陶烧制油灯、烛台、笔筒、花瓶等制品,这些制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吾麦尔·艾力说现在土陶制品的实用性已逐渐被观赏性取代,成为最具西域风情的艺术品,让那些来探密西域古城的人们带走一份凝结在土陶上的温存。

图片描述5. 高台民居里我们看到了用传统涯土烧砖的第六代土陶传人--吾麦尔·艾力,他说现在土陶制品的实用性已逐渐被观赏性取代,成为最具西域风情的艺术品,让那些来探密西域古城的人们带走一份凝结在土陶上的温存。

图片描述6. 制陶从水泡土、和泥、做坯、上釉、画画等50多道工序,由于每一道工序全凭感觉和经验手工制作,因此不会出现两样完全相同的作品,“这也是土陶的魅力所在”。

图片描述7. 传统的土陶制品多为壶、缸、碗、瓶等维吾尔族民众的生活用具,也有用土陶烧制油灯、烛台、笔筒、花瓶等制品,这些制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图片描述8.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家手工制作、销售维族乐器制品的民居,看到我们在拍摄,父子俩大方的配合我们。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顶爬”,曾是喀什古城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走在古城老街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有做首饰的、打铁的、木器制作的、乐器打磨的、打馕的、弹棉花的、制陶的、编苇席的、织麻袋的、做帽子的等,汇集出的声响是一首原生朴素的合唱,虽然没有了书中描述的驼铃马嘶,星月城堡下的驴车换成了四轮汽车,但绚丽的花毯图案依旧,孜然烤肉仍在炉上,土陶艺术品始终留传,千年后的喀什仍然生生不息。

图片描述9. 走在古城老街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有做首饰的、打铁的、木器制作的、乐器打磨的、打馕的、弹棉花的、制陶的、编苇席的、织麻袋的、做帽子的等,汇集出的声响是一首原生朴素的合唱。

图片描述10.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图片描述11. 虽然没有了书中描述的驼铃马嘶,星月城堡下的驴车换成了四轮汽车,但绚丽的花毯图案依旧,孜然烤肉仍在炉上,土陶艺术品始终留传,千年后的喀什仍然生生不息。

       老城内古巷相连、盘延曲折,凡是以六角砖铺道的都能四通八达,而以方砖铺地的是死胡同,迷失方向的时候找到六角砖铺的路就能轻易走出;这里的门全是双扇木门,半开的木门表示家里有男人在、关闭的则表示只有女人在,男人不在家;民居的卧室一般不允许客人进入,特别是女孩子的闺房;维族的妇女只有自己的父亲、兄弟、丈夫才能看,其他男人是不能看的,所以在老城内经常会碰到用布蒙着脸,神神秘秘的行走在古老的巷道里的妇女,这就是西域古城的风情。漫步在喀什老城仿佛穿越古老的时空,令人遐想。  

图片描述12.老城处处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浓厚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老城里除了蒙着头巾面纱的少女、老人外,到处可见的就是天真烂漫的维族小孩。

图片描述13. 维族民居的卧室一般不允许游客进入,特别是女孩子的闺房。在经得主人同意后,我们被允许进入这家主人的卧室拍摄,家徒四壁的房间中间挂了两条绳子作为小孩子的摇栏。

图片描述14.弯弯曲曲窄小的胡同里,似乎走在迷宫里,老城里的交通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高台民居依旧保留了古老土陶作坊、老宅、清真寺等千百年前的古迹,聚居着维吾尔族居民600多户2400多人,大多从事传统手工业,除从事制陶工艺外,还生产具有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特色的花帽、服饰、刺绣、刀具、皮革制品、编织品等,聚集着人文、民俗、艺术的地方,中国学者称喀什古城为中国仅存的古西域文化特色老城,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联合国专家评价它是“丝绸之路”上遗存的最重要老城。

图片描述15.维族老汉正忙着做馕,我和他打招呼时他很配合我的拍摄。

图片描述16.维族小朋友对着我的镜头,撅着嘴巴,做着鬼脸,天真而可爱,对着我的镜头笑容还是有几分羞涩。

图片描述17.这里的门全是双扇木门,陈旧木门透露的历史沧桑的色彩,古老而又虚化。有些家的门半开着,有的则是关闭,意思也不一样,半开的表示家里有男人在,关闭的则表示只有女人在,男人不在家。

图片描述18.高台民居建于高40多米黄土高崖,所以进出非常不方便。我们出老城的时候,碰上维族小孩正推着几十斤重南瓜的自行车往上爬,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他将车子扛上高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