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重光 凤鸣朝阳
投稿时间:2018年12月13日 投稿人:刀客江湖
朝阳是东北的一座城市,和很多城市一样,处于盆地之中,一条河——大凌河穿城而过,上次我写过重庆和兰州,那两个城市也是一样,四围是山,长江和黄河从中穿过。相比那两个城市,朝阳似乎名不见经传。但是如果你去朝阳的北塔走走,你会发现一段被忽略的历史,那些处于诗词之中的印象,那些在小说中存在的人物,还有边边角角中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史书中的记忆。
龙城无飞将
我在住宿的酒店上,打开窗户望,就看到了两个塔,南塔和北塔。本来以为不过是已经老化的城市地标,如今淹没在喧哗的商业街中,没什么看头。
对我,朝阳也是名不见经传地方,如果很有名,对旅游和城市文化有兴趣的人,应该早有所了解了。
可是,当我走出酒店,到南塔旁边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认知是错误的。
因为,很多地方,比如拉萨、成都、重庆直至西安、兰州、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关于美食、美景记述的文字、图片很多,从“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啼三声泪沾裳”,到《重庆今夜请将我遗忘》,一个城市就像一个明星,只有不断的创造新的内容,才能保持ip的活力。可是朝阳就不一样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踏上这里的土地之前,你了解的不会太多。
可是,讲起历史来,这个地方更加久远,这里被称为“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和“第一朵花开放的地方”,1996年,在朝阳的山间挖出了“中华龙鸟化石”——长了羽毛的恐龙,1998年,中国学者又在此发现了原始被子植物化石,继续让人们把寻找最早花朵的希望,聚焦在这片土地上。
说明在一亿多年之前,这里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当时有很多恐龙,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朝阳叫做龙城算是实至名归的。可是,不用拿那么久远的恐龙说事,从华夏的龙图腾来看,朝阳叫龙城也是可以的。
朝阳地处辽西,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距今5000多年前,这里就产生了比较发达的文明,在这里考古发掘出了中华龙图腾的原型——玉猪龙。上图是我在朝阳博物馆看到的实物,简约的线条勾勒出龙灵动的形象,如果你也去过甘肃博物馆,你会看到,5000多年前的人们把身边的动物抽象化的能力。
有一种说法,说这个陈列在甘肃博物馆的娃娃鱼图案是中华龙的原型,这个器物的年代与朝阳出土的玉猪龙的时代也差不多,只是前者出土在黄河的上游,玉猪龙出土在辽西。那么中国龙的原型到底是起源于黄河上游呢,还是在辽西呢。
我在朝阳博物馆看到的玉猪龙,图案有猪的造型,后来也有人说,为什么人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不说是猪的传人呢?这个图案真的是后来龙的原型吗,疑问并没有消除。
称朝阳为龙城,并不是因为上面我说的两条龙,而是指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咸康七年(341),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使阳裕、康柱等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于是龙城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种传说是,慕容皝在大凌河畔的龙山(今凤凰山)看到了两条龙,“二龙龙首相交,嬉戏飞翔,脱角而去”。慕容皝十分高兴,返回宫内,赦免境内囚犯,把新宫命名为和龙,在山上建起龙翔佛寺。于是朝阳叫了龙城。
说到龙城,我们总是能想到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龙城并不是指的朝阳,因为李广的时代是西汉,那时候朝阳还不叫龙城。山也不对,因为朝阳位于燕山山脉,不属于阴山。
燕山从北京、承德一直跟过来,在这里藏风聚气,与水相依,形成了风水极好的城。风水和城市一定要有一定人口的长期聚集,生息,繁衍。在以前,这个地方是各个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逐水草而居,并没有明确的城市、国家的概念。
相反,“燕山雪花大如席”、“今为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等更符合史实。就个“由来争战地”一直是部落之间不断打斗,也时常侵袭华北地区的诸国,尤其是当气候变冷,衣食难继的时候,所以,从战国时代起,燕国就在此设立了柳城,属于辽西郡,并修筑了长城。此后,乌桓、鲜卑、契丹、女真等轮番上场,战争时间是大于城市和平发展的。
我先来到了南塔,见到了这里依然有绕塔礼拜的市民,磕长头的市民,尤其是看着白云从塔尖翻滚而过,觉得历史的长河不过一瞬,而在此生息的人们也不过是蜉蝣一般的过客。我先没有转塔,而是进入了朝阳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图腾——玉猪龙。当时忽然想到,也许中华的文明比我们被灌输的更加曲折离奇,文明的发祥地未必是陕西、山西、河南那个尧舜所在的地方。也许,北方的萨满教,北方的图腾融入华夏的部分比想象的多。
塔前磕长头的人
总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把一个地方的一个景观与历史对照,你会发现很有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我总喜欢行走。这次到朝阳,绝对是一个完美的体验,尤其是对照一座延续1600多年,虽经多次修葺依然矗立在云端的塔的时候,可以了解《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为什么要一心重建大燕国了,因为,朝阳的北塔就建立在前燕和龙宫殿的础石上。
这个地方战国时候属燕国的辽西郡柳城,慕容氏在五胡十六国时候人才辈出,后来融合在汉民族中,推崇汉文化的慕容氏是否是想延续战国时代燕国的正朔呢?也有说,辽地鲜卑慕容氏族以高辛氏帝喾为祖,那么说也是黄帝的后代了,与华夏诸族同宗同源。
也有说,秦灭六国,燕国的贵族也逃到了如今的东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为一体。如果再往前导,在红山文化时候,在朝阳以及周边地区发现的陶器和玉猪龙的纹饰,也说明这里的文化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这里的人们是否往南迁移到了华北平原,也未必没有可能。中国的民族和文化其交融流动的时期或者比炎黄的传说更早。
在五胡十六国时候,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是一个大国,加起来立国百年之久。其中慕容垂曾经在前燕灭过后又复国了,真是一位大大的牛人。可以说,在慕容氏后人中,大燕是他们心中一个永恒的图腾。
思燕有佛图
转了南塔,从南塔向北,穿过慕容街,就到了北塔。慕容街是金庸先生题的字,因为《天龙八部》中关于慕容氏的桥段很多,而这里正是慕容氏建立的三燕都城。而天龙八部本身就来自佛教的用语,我们也能从塔外面的雕塑上找到天龙八部的某些元素。
慕容街 是卖鱼化石和文玩的商业街
北塔和南塔造型上相像,塔尖的造型师不一样的,南塔的塔尖是金刚杵造型,北塔的塔尖是绿色琉璃宝顶造型。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其宫殿就在如今北塔的下面。
最早称塔还与一个着名的女性有关——北魏冯太后建立了“思燕佛图”,冯太后现在名字已经不可考,燕国不是慕容氏建立的吗?为什么一个汉姓冯氏为燕造塔呢?原来,慕容皝建立的前燕被前秦灭掉了,后来慕容垂复国建立了后燕,北燕虽然也称为“燕”,可是皇帝已经不姓慕容了,北燕的开国皇帝叫冯跋,原本是后燕慕容熙手下的官儿,后来得罪了皇帝索性造了反,先推了个慕容家的养子高云上位,两年后就懒得再演,干脆利落地灭了高云,自己当了皇帝。是为北燕。冯太后就是北燕皇帝的女儿,因此当上北魏皇太后,开启太和新政后,冯太后指示在和龙宫殿旧址建立了“思燕佛图”。
佛图来自梵语,就是塔的意思。佛经中说,建塔有非常殊胜的功德,佛塔者,三世诸佛清净意之化显,见塔如见佛陀法身。末法众生障重福薄,无缘见佛闻法。修造佛塔,能令更多众生见而生信,种下解脱之因,乃至受用法身之智。
建造佛塔是净除恶业、障碍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有力法门,不但能够令自己证悟菩提道,而且能够圆满饶益众多受苦的有情,使他们解脱,进而证得无上安乐的佛果。《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中提到,“无论是自造佛塔,或教人造塔,皆能够成就广大善根福德,命短者亦能得延寿,并有常为一切诸佛忆念、授记生于极乐世界等诸功德。”
后来在“思燕佛图”的基础上,隋代、唐代、辽代又重新修葺,使其成为目前所知唯一一座“五世同堂”的佛教建筑。
如今,你买一张10元的门票,就可以走进北塔,看到北魏时候思燕佛图的遗址。
宝塔重光 凤鸣朝阳
朝阳曾经建立过很多佛塔,目前留存的也不少,除了南塔,北塔还有大宝塔、云接寺塔、朝阳、青峰塔等。
因为朝阳这个地方,不论谁做主,崇信佛法几乎是一致的,契丹人建立的辽修塔,满人建立的清也在此修塔。就是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也修塔。“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不论谁做主都想建塔护佑子民,永佑江山。
1998年北塔出图文物 金舍利塔
到了1988年,朝阳人民政府重修北塔,很多珍贵的文物面世,尤其是发现了两颗极其稀有的释迦牟尼舍利舍利。后来又把其中一颗骨舍利重新放进了天宫。“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今,修葺一新的北塔威仪赫赫,庄严神圣,依然盛放着佛舍利,护佑着一方水土。是为宝塔重光。
北塔出图的波斯玻璃瓶 可能与密宗灌顶有关
这个地方,鲜卑慕容,鲜卑拓拔,汉冯氏,契约耶律,女真完颜,爱心觉罗都曾驻足,连朝阳地名亦是满族皇帝乾隆所赐,来自汉文五经之《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今生活在这的人们已无族群之分,有的话已是中华民族的统一认知。
舍利塔及舍利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佛塔护佑所有人民,所有众生。通过一座塔,我们可以打开朝阳这座城市的一扇窗,从这扇窗,我们看到一段悠远绵延到现在的岁月,关于龙,关于民族融合,关于中国南北的差异,当然还有佛教文化,尤其是唐密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近的我们可以伸出手就能触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