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阳关烽燧


投稿时间:2018年10月14日 投稿人:马红斌

写作背景:行驶线路施工,只能绕路前行。夕阳即将坠入地平线的时候,才终于赶到阳关烽燧。无边的黄沙掩埋了千百年的兵戈书卷,不倦的落日见证了华夏子孙千秋万代的血脉气魄。夜幕下的黄沙上,落日旁的烽燧边,风声如羌笛,教人心魄失守。

 

图1:历代文人墨客对阳关情有独钟。众多描写阳关的经典诗句被刻在去往烽燧路边的石头上,为沧桑的阳关遗址增添了些许人文风韵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大概70公里处,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距今2100多年。1972年,酒泉文物工作者考查认为,阳关被掩埋在黄沙之中。但《新唐书·地理志》《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则记录一处名叫红山口的地方才是阳关。遗憾的是红山口遗址处已经修建了水电站,沉入水底。

阳关究竟位于何处已无从得知,而证明阳关存在的唯一实物建筑就只剩那座孤独的阳关烽燧了。

图2:坍驰的烽燧 

烽燧,即烽火台,古代的报警系统。因为现存的阳关烽燧是附近一带的制高点,方圆四十公里内都能被看见,所以被人称为“阳关耳目”。数千年的风化让她变得有些破败,坍弛的身影在辉煌落日的衬托下,更显萧条。不过,这里曾有不息的战鼓,不夜的军歌;更有不言的忠诚,不尽的乡愁。

图3:夜幕下庄严孤寂的阳关烽燧

将军士兵们曾在这里挥洒热血、保卫家国;代代文人们也在这里以笔代戈、豁然放达。艰苦的自然环境侵犯着他们的身躯,但浓烈的烽燧烟火会昂扬他们的斗志,而这不倒的烽燧,可能就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家园和港湾吧。我想他们一定曾在某一个安静的夜幕下,手持酒袋,也坐在这烽燧边,眺望远方,眺望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