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自在 ----浅说成都宽窄巷子
投稿时间:2018年09月28日 投稿人:木芙蓉花下
http://e.meipian.cn/list.php
本文美篇地址【贵刊投稿无法上传图片,所以附上有图的美篇地址!】
----------------------------------------------------------------------------------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我从2008年春天,第一次入川,就被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吸引,在狮子山麓李吉人故居对面的小区,一待六年不肯挪窝,写诗淘书,沉浸在成都安逸巴适的生活节奏和氛围中。
成都是一个具有深厚自然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千百年来天府之国的遗风流韵,已经凝聚成城市性格,渗透进人们的精神气质里。
说起成都的生活节奏,人们都心照不宣,会心一笑。即使在512大地震期间,街上的人们也不惊不咋,照样茶馆冷淡杯,悠哉闲哉。
这种处变不惊的心态,曾经深深地令我好奇,也是成都友人们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
成都的风物民俗物产名胜、佳人才子风流韵事,数不胜数。说起成都,人们都会想到武侯祠,昭觉寺,杜甫草堂,望江楼碧鸡坊,文殊院,罗马广场和宋仙桥,蜀锦蜀绣,川剧川派川军。。。
不过,宽窄巷子,宽闲窄慢的风韵,可以说是成都的城市名片,号称“最成都”。
1,蓉城和龟城
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成都城名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达,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白居易有诗《木芙蓉下招客饮》
晚凉思饮两三杯,招得江头酒客来。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据《格物丛谈》记载:出于水者谓之水芙蓉,荷花是也;出于陆者,谓之木芙蓉。
《红楼梦》里晴雯是木芙蓉,死后执掌芙蓉花神,黛玉是水芙蓉,即为荷花。《红楼梦》中,“晴为黛影”,晴雯乃是林黛玉的影子,所以,在宝玉做《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时,不明确的说是木芙蓉,其实是在混淆木芙蓉与水芙蓉的区别,预示了林将来的不幸结局。
蜀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好赏百花,尤爱芙蓉,常在家中做芙蓉花冠戴之。孟昶为博其欢心,在城墙和宫苑内外广植芙蓉花,每年秋季,芙蓉花凌霜盛开,争奇斗艳。赏花时节万人空巷,花也在这节日里热闹陶醉,清晨粉白,中午桃红,傍晚嫣红,一日三变色,像美女的一生,于是有了醉芙蓉之称。可是,孟昶及宠妃花蕊夫人这对末代鸳鸯,挟弹骑射游宴寻诗之时,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6万向蜀地进攻,14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仅仅抵抗66天,孟昶自缚出城请降。
五代十国后期,有两个国家最为繁华富庶,其一是南唐,其二是后蜀。无奈后蜀南唐先后灭亡,而两国国君均携带着夫人及宫人入宋。南唐亡国君后是李煜和小周后,而后蜀则是孟昶和花蕊夫人。其中花蕊夫人,和小周后一样,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参差以状其容”。南唐李后主留下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发亡国之痛,而花蕊夫人入宋后,面对赵匡胤的红颜祸水的责难,也写了一首名诗《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四十里锦绣”的芙蓉花在孟昶和花蕊夫人离开成都后,日渐凋零,但仍有许多普通百姓深爱此花。乾隆五十四年,四川总督李世杰打算恢复广植芙蓉之旧观,并留下了《种芙蓉记》的石碑,此碑于公元1933年成都拆瓮城时遗失。今天,蓉城除金牛大道、三环路等处,大规模种植芙蓉外,在市区街头也随处可见艳丽旖旎的芙蓉花。
四川成都有"锦城"、"蓉城"等美称,殊不知还有一个有趣的名称"龟城"。
《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秦国在古蜀国灭亡后的两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到成都。一般传说,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
传说张仪筑城,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屡筑屡垮,总是立不起来。这个时候忽有一只灵龟前来相助,绕行一周后死去。张仪心领神会,沿龟迹再筑城,果然城墙牢牢站稳了。成都的城墙也像一只大乌龟趴在成都平原上。其实这个故事背后,有着现实的依据,因为张仪筑城之初,试图把成都的城墙筑得像秦国咸阳的城墙一样方方正正。然而,成都平原不是关中平原,这里地表水位很高,土地潮湿,难以找到坚实的地基,有了多次失败的教训之后,聪明的张仪根据地形,把城筑修在地势较高而又坚实的地方,但是这样修出来的城墙非方非圆,曲形如一只乌龟。
无论是城墙的形状,还是神龟相助的传说。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习惯上被叫做“少城”。一个城市一大一小两座城,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重城”,这种形式在成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300多年。
从蓉城和龟城的别名,我们可以发现成都的城市“密码”:
成都的别称蓉城,蕴藏着君王宠妃的风流韵事,蜀主孟昶其实与李后主宋徽宗一样,按今天的话来说,不爱江山爱美人,够文艺范儿。龟城不是北方如咸阳那种四方四正的城池,而是不规则的曲线状,虽然龟城的城墙选址是由于成都平原的地质独特性所致,也隐隐预兆了这座城市对生活诗性美的另类追求。美不是整齐划一,令行禁止,而是个性化的闲散时光,是一条充满灵性的迷离曲线。龟城也蕴藏着闲慢时光和长寿的寓意。
2,宽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康熙年间,即公元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清军当年修建了42条鱼骨状兵丁胡同,这个军营即是满城。着名作家李劼人曾说:“满城像一条鱼,长顺街是鱼的脊梁,两旁的胡同是鱼刺。”少城由北到南贯穿整个满城的长顺街,以及散布期间的几十条披甲兵丁胡同,让满城的整体结构看起来像一条鱼骨。
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冲涮与朝代更迭,清军当年修建的42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这三条巷子。其中的兴仁胡同即今天的宽巷子,太平胡同为窄巷子。胡同内,一律的青砖瓦,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南北建筑文化在此交融。据清末《成都通鉴》记载:“少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八旗子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尊处优,享受皇上拨付的粮饷,从而滋生出少城内特有的市井闲情。如今走进宽巷子,青灰的墙壁上的拴马石还在讲述着这里曾经的风情。
随着清帝国衰落,满城内的八旗子弟开始变卖家产,满汉开始杂居。
民国1913年,拆除少城城墙并将胡同改称为街巷,汉人大量混居其间,民国的一些新贵在里面建公馆、辟另宅,少城逐渐改换了门庭。
兴仁胡同就是宽巷子,如今的宽巷子是老成都闲生活的再现,在这条巷子中游览,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听老成都人摆龙门阵,看成都女孩绣蜀锦,晚上看皮影、看木偶戏、即兴写书法,在四合院中品盖碗茶,吃正宗的川菜,宽巷子代表了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
穿过南北向的通道,就到了窄巷子。窄巷子又叫太平胡同。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如今的窄巷子的业态以西餐、咖啡、会所、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院落文化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精英雅文化。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清满城时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为井巷子。顾名思义这条巷子中因井得名。井巷子主要就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井巷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宽窄巷子也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它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兼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算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由于少城内特有的市井闲情,宽窄巷子也是成都很有文缘的地方。民国时期,成都文化人便在此扎堆,这里曾住过精通9国语言、号称万能教授的张圣奘;着名学者、佛学家韩文畦;爱国画家张采芹;也住过启蒙思想家、学者吴虞;还有一代古琴大师蓝桥生。着名作家巴金、李吉人、三毛,着名画家张采芹,中医名师周济民等,他们也都曾在宽窄巷子停留或居住过。
现在宽窄巷子有现代女诗人翟永明开设的酒吧“白夜”,“莽汉”诗歌流派创立人之一李亚伟开设的“香积厨”,还有着名民谣歌手、作家大冰开设的酒吧“大冰的小屋”。
3,仁德安邦 宽窄自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成都流行一句老话: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井巷子有井。长度均约400米,宽巷子宽度以6~7米居多,窄巷子宽度为4米。
成都这片经历过300年沧桑风雨保留下来的三条巷子,宽窄井从前的名字依次是兴仁、太平、明德,不仅内涵有着“宽闲窄慢”最成都的文化氛围,同时蕴藏了传统文化中仁德安邦的理念。
宽闲窄慢,仁进德出。穿行在宽窄巷子,迎面会见到不少关于宽窄的门楣:宽坐,宽居,宽云窄雨……在欣赏和怀旧的同时,也让人生出许多宽窄人生的思绪和领悟。巷子有宽窄,人伦有善恶,事业有穷通,生命有长短,人生总有高低不平风风雨雨,我们都能如此悠闲地漫步吗?
2008年5月份,宽窄巷子刚修缮开放的时候,我在宽窄巷子的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宽坐,喝过一杯蒙顶甘露,喝着喝着,感觉有点晕乎乎,那是我唯一的一次“醉茶”。人们说酒能醉人,其实,茶也醉人。我当时脑海里忽然冒出许多关于宽窄长短的一些念头,包括这个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巷子有宽窄,城池有南北,道路有曲直,院子有大小,人也有穷富高矮短长。人间百态,参差不齐。出入宽窄巷子,在体验闲与慢的生活节奏的同时,倘若能在心里走出宽窄短长,随遇而安,不攀比少怨怼,我觉得才是真正领悟到了成都之美。
成都人,之所以从容生活处变不惊,除了天府之国的物华天宝庇佑滋润,还内蕴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正因为通达宽窄,才能走出宽窄。
成都骄子香烟有个品牌“宽窄自在”,似乎是从表面的悠闲风雅文化过渡到中华传统人生哲学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