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的隐形“陆地”


投稿时间:2018年09月20日 投稿人:郭兴杰

  谈起上海市陆地,大多数人都知道上海市市区、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和九段沙,对上海地理熟知的人可能还知道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等一些存在于海域的小岛屿。但是上海市还有一些隐形“陆地”,它们零星分布在长江入海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长或消,时现时隐。

隐形“陆地”的形成

  上海市濒海临江,位于长江流域最末端,东衔东海,是陆、河、海交汇点,长江上游丰沛的泥沙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下游,在河口地区由于长江径流与东海潮流碰撞,流速减弱,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此大量堆积,部分形成岛屿,另一些泥沙堆积的区域,在涨潮时候被淹没,退潮时又出露成陆,是上海市的隐形“陆地”,被称为潮滩。

上海潮滩分布

  根据近年来对上海河口和近海地理环境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长江口水域潜伏的沙体较为丰富,从长江口南支的白茆沙、扁担沙和新浏河沙,北支的崇头边滩和北沿黄瓜沙,南港的瑞丰沙,北港的中央沙、青草沙和六滧沙,南槽的江亚南沙,口门处存在一些较大型的沙体,如崇明东滩、北港北沙、横沙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共计约15个较大型沙体。上海市潮滩有分布面积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其形态变化规律特别复杂。

上海潮滩分布

调查和研究

  长江口形态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格局,潮滩的发育和演变既受到长江径流水量、来沙量的影响,也受到东海波浪、潮汐、潮流和输沙的制约,且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如多汊道分水分沙,地转科氏力、悬沙输运、底沙推移、异重流以及盐淡水交汇形成的盐水契和水动力减弱形成的最大浑浊带和拦门沙,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对潮滩的发育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同时长江口还是长三角经济中心,人类活动频繁地带,大量河口和近岸工程的建设也改变了潮滩发育的环境条件,研究人员受限于自然环境、调查仪器和经费等条件制约,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很多时候难以持续观测,所以潮滩发育和演化的研究难度大,分析规律难。

珍贵的资源

  长江口潮滩作为河口和海岸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为上海市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如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九段沙和浦东部分地区,都是利用长期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土地资源,所以潮滩是上海市潜在空间资源。其次潮滩地区生态条件良好,存在数量繁多和种类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是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湿地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并且潮滩湿地有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和为候鸟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据调查,长江口及近岸海域共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潮间带生物共444种,大部分生物都分布潮滩地区,近年来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愈加重视潮滩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分别建成“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北港北沙附近水域设立有“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扁担沙湿地

消失风险与保护

  潮滩是上海市极其珍贵的资源,随着长江上游三峡蓄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有效开展,长江上游对河口处的输沙量不断减少,近30年间长江年均输沙量从4亿吨下降至1亿吨左右,长江中下游河段不断发生侵蚀崩岸现象,并且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河口工程建设和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对未来潮滩的保护提出新的挑战,希望未来协调好潮滩的开发和保护关系,保持两者良性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侵蚀中的长江口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