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小桥多的甪直


投稿时间:2018年06月06日 投稿人:薪淇

              

烟水澹澹

烟水澹澹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傍晚我走进了甪直古镇。古镇不见游人,店铺正在打烊,灯火商量好似的亮起,炊烟跟菜香纠缠着满盈水巷和陆路,擎着雨伞的邑人行色匆匆。

沿河廊棚里美人靠干净且静寂。收雨伞坐下来,看河面上笼上迷蒙如纱水雾,远处船娘唱着隐约可闻的软糯吴音小调。灯笼暖柔的红光在头顶微摇,一团光晃过来又晃过去,摇曳的树叶影子在原白色棉布衣裳上绣出一身斑驳,一只摇橹船水声里划过来,河对岸石路上的邑人,跟船工边聊边同行,步调和谐,两人一船渐行渐远,终归杳杳无音。

甪直。甪字读音鹿。甪端,是神兽、祥兽,知远方事儿,懂四方语言,形如狻猊,日行一万八,只出现在风水宝地。古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航道酷似“甪”字,故名“甪直”。

水陆深巷

社会学家费孝通誉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古镇居民保留了几百年前生活的意韵,安静、幽雅。晨曦中的甪直,店铺门板紧闭,起早的阿婆吴侬软语低低言笑声里,骤然而起泼水响亮,惊飞了枝头轻啼的雀儿,伊们挥动的翅膀把一缕缕光束拍散,五月天里铮亮耀眼的光,在水乡古镇就有了几分慵懒。

待鸟儿栖息屋顶,阳光照到烟水薄雾的河溪上,拱桥竹木栏杆,幽幽的巷子深处渐渐明晰,只是那雾还是轻偎淡胧、不舍不散。

碎石砖缝里青苔倔强,包裹着路石,再加上雨水的润滑,似乎随时有摔着的可能,看向街瞿里巷中邑人却坦然行走,还有慢跑运动着的,想来是熟能生稳了。

水波荡漾

镇内主要街道十条,古街古巷众多。但是我尤爱进利桥北的廊棚,东方日出朝阳照在廊棚内,廊柱、栏杆在阳光下把影子投射在人家木漆门上,夜里看起来有些忧郁的门此刻嫣然浅笑。水面反射着波光,映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廊棚顶端,檐下的檩条、瓦当,灵动清亮起来。水色荡漾,瓦木们随着水影流动摆荡,大红对联的财福两个字,在波光粼粼中活了,悠悠晃晃的向我而来。

甪直的桥多到五步一桥,十步一双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人杜荀鹤《送人游吴》字字写得是甪直,想来诗人送人游吴游到此被触动灵感。

三步两桥之万安和三桥元桥

和丰桥上多秀色

万安桥建于清初,俗名矮凳桥。我走过小桥几个来回,都没发现人家居然是一座梁桥,长的太像铺着石条的路面了。到小巷里拍摄,转身才发现“她”却原来是一座朴拙的石桥。小桥跟三元桥挽手成三步两桥。过了矮凳桥,北行至古旧民宅最北端,又是一对姐妹花的三步两桥。拱桥和丰桥是镇上最古老的桥,建于宋代,壮观典雅大气。平桥芳名环玉桥,却有壮汉般的粗粝,天气晴好时会晾晒阿婆酱菜,浓浓咸香味儿蕴含深深乡思。这日,好巧一群资深美女着旗袍撑绸伞在袅娜走秀,为淡素古镇添了靓丽颜色。

君临桥

进利桥旁面馆

三步两桥在甪直共六组,进利桥跟君临桥是新旧相交的一对组合了。甪直古镇的三十八座桥中,君临桥是唯一的一座廊桥,桥面上飞檐翘角的廊亭,尚无古韵,却并不十分突兀。进利桥旁的面馆是甪直的地标景点。

保圣寺

江南水乡特色明显的甪直古镇,以古桥、廊棚、小溪、行船闻名。只是更为珍贵艺术品却不为人知的深藏着。千年古刹--保圣寺,建于公元五百零三年,是六十年代公布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大肆兴建庙宇,这保圣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其中一座建筑极为宏伟的庙宇。两块青苔布满的旗杆石为宋朝旧物,体型巨大可推断出庙宇的宏大壮观。

寺内更有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手塑的半堂泥塑罗汉,为宝中瑰宝。蔡元培、顾颉刚、梁思成等文化名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着手开始保护此国宝。见到此罗汉时,我虽为一介草民,也有着大学问家顾颉刚同样的感慨,古镇上居然保存了唐代古罗汉像。可惜由于庙宇失修漏雨,十八尊罗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江南绵绵细雨给泡坏了半数,只剩下九尊。这九尊泥塑在社会各界各年代人士的倾力保护下得以幸存。九尊罗汉坐在海浪前,神态或祥和、或悲悯、或思索、或远眺,更有一张脸面上半喜半怒,体态消瘦者脉络清晰、肋骨可数,丰腴者乳腹滚圆、肌理细腻。与吴道子齐名的塑圣杨惠之雕塑的罗汉们,仿佛下一刻会从唐朝一步迈进现在。

寺内一宝唐幢宋础,铁架围护。建于唐代宋时固基,经幢上书经文,雕刻佛家图案,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盛唐风格。幢周围柱基是宋代艺术珍品,有剔地起突的“宝装莲花”,压地隐起的“童子牡丹”,寺中第二件宝物清代大铁钟在其东侧。

保圣寺内另有古树奇木,千年银杏树,一株腹生榆树,一株腹生朴树,博大宽容有担当。寺中三宝进门处的百年枸杞,跟太湖石生长在一起,石中有树、树中有石,缠缠绵绵不离分。

深深廊棚

水路

陆龟蒙、叶圣陶两个不同时代的文人,不约而同的把魂归处选在了甪直保圣寺旁。向陆老先生坟茔祭拜行礼,回头看斗鸭栏,相传为农学家陆龟蒙喂鸭、逗鸭、斗鸭的石槽,长条状整块石料雕凿成像喂马槽头,但是浅长了好些,十分罕见。叶老在甪直执教过,百年后归葬于此,看得出对甪直执念般的喜爱。古镇有叶老文章《多收了三五斗》出现的万盛米行,米行外还有河埠头,只是已成游船坞了,旧毡帽酱赤的脸消失昔年里,船娘们在等待游客并说着开心的事儿笑成一团。

众安桥

旅游宣传品多要用甪直特有服饰说事儿。小鱼娘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留连甪直的日子里,瞪大了双眼也没看到有此等装扮人物。跟邑人们打听到哪里能看到这样的服饰,惹人失笑:“生活中早没人这样穿了。”还不死心:“老人家有这样穿的吗?”“老人也不穿它,做起来费事,穿着麻烦。”建议我到水乡服饰馆里,那里有展示可看。想来服装穿在身上有感情有灵魂,放到冷冷的玻璃柜里失了灵性。船娘们跟景区服务人员有穿拼接上衣的,但明显是标志服,那系在腰间的束裙透着敷衍。若是看到有这样的服饰出现大抵是搞宣传活动,又或者是有权贵政要参观罢了。

人家尽枕河

甪直小桥流水人家,保圣寺又是极有文化内涵、厚重历史、艺术瑰宝的所在,而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保圣寺工作的一位姑苏女子,短发美目高挑婀娜,有吴越女的婉约,有江北妹的爽利,对保圣寺解读深刻、对文物熟稔如指、对旅人真诚以待。

水乡阿姐巧制海棠糕

甪直无游客比肩,不多的行人悠哉悠哉,居民们也尚未被商业濡染的薄凉冷漠,古朴淳厚尚存。阿婆的吴语温暖,笑容慈祥。小保安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旅人聊着天,认真的指明路途。店家指点拍摄时最佳位置,用美味奥灶面招呼你。在这座两千五百岁的古镇,你大可随手买一方海棠糕,在廊棚下呆许久许久,看着日出晚霞,看着灯笼又亮,看着流水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