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古乐


投稿时间:2018年05月01日 投稿人:薪淇

              

休憩

一束阳光从大殿山墙小窗投射进来,照在置于桌面的乐器上,一把把似伸手可握的光束,把陈旧的家什映的蓬荜生辉。光柱又好似被音乐感染,微微律动着,宛若陶醉于戏曲中的痴迷票友,一曲终了犹自在咂嘴回味。

时光

年华已老的乐器钵盂在静静享受这片刻的悠闲,同那殿外抽着水烟歇息的演奏者之间似有灵犀。演奏者已达杖朝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是整个乐队年龄最长之人。光华似乎也偏爱这位已是须发皆白者,待其起身吟唱时,悄悄抚上他的脸,老艺人聚精会神的神情跟白色的睫毛满是经过时间打磨后的温润。

一声响亮铜锣,香客们向凌霄殿中集中着,铜锣再响叽喳的妇人们燕雀无声,第三声锣声紧促响起,“引赞人”随声行叩首礼,对着神位上玉皇大帝五体投地。

灶君寺、洞经音乐协会

云南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的灶君寺街因着灶君寺而得名。香火旺盛的寺门前对联旁有牌子,写的是:建水县洞经音乐协会。

洞经音乐起源于四川青城山,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古乐自四川流传到云南后于清代大为兴盛,多个民族,多地,但凡大的乡村都会有洞经演唱组织,演员人数不定,有男有女,男性居多。

洞经音乐集吹、拉、弹、唱、念、击、拜、祭于一身。旋律古色飘香,格调庄严肃穆,唱腔厚重圆润,具有滇戏剧曲调韵味,又兼佛教道教音乐风格,既能表现雄伟壮丽的场面,也能表现优雅婉转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殿堂,也表演于田间村头,因其旋律优雅动听,音韵古朴流畅,被称为“雅乐”。

   

引赞人

笛声悠扬

 

昔年又现

灶君寺正式开坛日,演出人员武生九位,文生五至七位不等。武生一位引赞,左班四位,右班四位,演奏打击乐、歌唱,歌唱时乐器伴奏,唱奏结合。文生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用唢呐、胡琴、三弦、二胡参奏,不演唱。武生穿演出服,文生着常服。艺人们经常互换身份跟乐器,人人吹拉弹唱皆会,功力很是了得。

齐唱

古乐起。一瞬间,从历史长河中远远流过来的声息在大殿中回响。文武生众乐齐鸣,武生起身歌唱。浑厚古朴、飘逸洒脱,抒情柔美糅合成正声雅音让人心醉神迷,不知身处何乡。有心有幸欣赏到古乐的异国音乐人,对洞经古乐的评价是:“中国民间交响乐”。参演的古城洞经音乐协会人数不多,却俨然声乐悠扬、器乐婉转,艺人们运用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表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洞经音乐起源于专为宗教祭祀活动服务的民族宗教音乐,因此在活动及演奏等形式上便带有极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信众的心目中显得神奇奥妙,认为能听到此乐者可“消灾避邪,增福增寿”,因此,又被尊为“仙乐”。

经书

当日唱经《观音真经全卷》、《华龙真经全部》等,一部经文唱毕需两个小时,弹演完毕众艺人向玉皇大帝诸神叩拜,后文、武诸生相对拱手礼拜退出大殿。至院中艺人们脱掉演出服,喝茶、抽烟、闲聊打趣着消乏。

管事通告

一位担当管事的艺人,忙忙的在殿侧充作显示屏的小黑板上书写下一场要唱奏的内容。忙里偷闲的向一众古乐爱好者介绍了这支乐队的人员构成。

文生首座吹唢呐者是管事艺人亲哥,武生左班首座艺人是他们的叔伯弟兄,右班首座是左班首座之姐丈。建水县洞经音乐协会年过古稀的主席也在演奏队伍之中。其他艺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裙带亲朋关系。

三兄弟同框

乐队指挥

主管艺人言说他们家族是洞经音乐世家,到了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后辈们也在学习洞经音乐中,家学不乏后继之人。

武生左班首座是掌木鱼者,木鱼为整个乐队总指挥,起乐止乐,都听命于斯。要求执木鱼者对洞经音乐演奏娴熟,其人另兼任出腔者,齐整歌唱也是由他带领,相较于其他艺人更为任重道远。艺人们自幼学习演奏洞经音乐,不管是出腔或演奏都不能唱错或奏错,否则罚跪一炷香。现在孩子们学习免了罚跪一项,但是要求也是严苛的。

焚告

“引赞人”主要是负责道场仪式,充当着神仙与世人的使者,把凡世的俗务禀告上苍,祈求无所不能的玉帝给于庇护引领。“引赞人”更像是道士祈福时做的工作,但是拜祭完毕后也颂唱着经文,而拜告上天亦是在乐曲伴奏,用歌唱形式表达的世人的喜悦跟烦恼。

虔诚

灶君寺始建年代无考,一进四合院,平时并无住寺道人,日常是音乐协会的办公场地,庙会前一天热闹起来,参演的艺人们进坛彩排,信众们自动充当义工打扫卫生、准备供品,预备香客、游人饮食、饮水等琐事。

早餐

洞经的演唱还在继续,香客们在乐曲声中吃着饭。寺里早、午时间提供素斋素饭,艺人们异口同声说吃了会有福气、灵气静静入体、入脑。而且每一位入寺之人,不管国际、不管年龄都会被他们殷殷以待,出场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你吃了吗?”

      朴实无华的艺人,朴拙古老的乐器,朴素寻常的舞台,朴质深蕴的词曲,在老巷胡同的寺庙里演绎出穿越时空而来的天籁之音。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