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游
投稿时间:2018年03月28日 投稿人:巧克力20030118
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有的图片太大,上传不了。
千佛洞中,千佛寂寂,但闻释迦说法动有声;
鸣沙山上,鸣沙阵阵,只见月泉夕照静无波。
一 作者:中原 14岁
来到鸣沙山面前,发现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荒凉,倒是处处充满生机。我们赤脚和沙子亲密接触
沙粒被阳光晒了一整天,细腻地裹在脚上,暖暖的十分舒服。玉关不度的春风把沙山雕凿出了平滑的曲线,似乎静中有动,具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最终,就像这般一步步登上了山顶。举头一看,原来背后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我估摸着体力确是走不动了,加上这座山峰恰可俯瞰月牙泉,便找一处坐下,等待夕阳西沉的时候。
然而今天下午天气有些阴沉,日落似乎无望。
将要日落时西边的天空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金色的阳光透过来洒在沙山上,“阴阳割昏晓”。
不久后,夕阳的颜色逐渐变为金色,而月牙泉的水面没有一点波纹,把天空中的晚霞清晰地映在水中。四周的沙山逐渐昏暗,更凸显出沙漠中那泉水神奇的月牙形。
随着夕阳落下,西方的天空抹上了一抹淡雅的胭脂,而那沙山环抱中的月牙泉也显出一种迷人绮丽的金红色。不必刻意去想象,也无需费心去经营,这一切,都是造化随手点染的因缘。
来这里,不为看那沙泉共生的奇观,而为看那沙中的泉,泉中的霞,霞中的世界。
图1鸣沙山日落 |
君不见柴达木行瀚海中,雪峰连绵刺长空。
鱼卡七月竟欲雪,山寒料峭衣如铁,重绒披挂犹未解。
意欲南行入鬼城,峰丘错落路难登,八仙英灵竟作魂。
狂风如削成雅丹,万鲸齐狩昆仑山,王母狂怒海尽干。
沧海茫茫存一水,奇峰碧水夕阳回,丛丘冷月向昏黑。
离开敦煌这一片绿洲,四周景色愈显荒凉。快到阿克塞时,已经能够远远地看见当金山上的积雪。巍峨的当金山背面,就是秘境柴达木。
没错,那里是无人区,那里干燥而寒冷,那里死寂而荒凉。但是,那里是秘境,那里是柴达木。
图2 |
渐渐地,山路又变成了平直的通天公路,但是我们的高度并没有明显下降。当我看到雪山早已被甩到身后时,我明白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而我们进入的不是别处,正是这处极地的西北——柴达木盆地。这里的天,似乎离我们格外的近。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雅丹地貌群,登上高高的铁路地基,只觉得前方的雅丹似乎是一座迷城,若是进了去,便不要想再出来。正是为纪念再此牺牲的八位女地质勘探员,才用“南八仙”来命名。这个故事让人微微地哆嗦,不觉让人想起那些沿着自己脚印转圈的探险家来。不过还好,我们有公路。
驶这片雅丹,初觉似一片魔幻之城,处处都是外星般奇特的地貌。那些网友们宫殿、楼阁的比喻也绝非空穴来风。
当我深入了这片神秘的不毛之地,我才似乎确实抓到了它的一些灵魂。
每每觉得景色壮观,我便要求停车。然后登上那些或人人攀登或无人涉足的土丘,放眼四望。没有绿色、没有生机、没有水,只有荒凉。那蓝天上的几丝白云似乎是这里唯一的水。
可是人也最容易在这样的地方找到自己。愈是已经远离的东西,就愈是想去接近它。在城市里,天是一壁白灰,地是数块青砖。而在这里,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唯一的雅丹也是天风地土的共同杰作。
恍然,那土丘似乎活了过来,成为了万头捕猎的鲸鱼。它们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里面生活着一群鲸鱼,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它们因偷食蟠桃得罪了昆仑山的西王母,王母震怒,便将祁连山凿开一个口子,海水流尽,鲸鱼都渴死在海底。因为它们都望着祁连山的裂口,因此它们死时都坚定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天长日久,它们的尸体逐渐变成了现在的雅丹。
瞬间,它们又沉寂了,成为了万古沉默的土丘。
那么,姑且就叫它“魔鬼之海”罢。若是没有公路,那么我们一定会一直朝着它走,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柴达木,魔鬼的领地。
渐渐地,路旁也出现了大量的雅丹地貌,大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踩一脚油门,奔向梦中都向往的风景。幸好,我没有因谣言而放弃你,我没有因固执而错过你。
图5.9 |
千万里地追寻,终于在此相遇。你比照片中少了一些色彩,却拥有了你自己的灵魂。沙漠中的蓝色,独一无二,冠绝古今。那蓝色深邃、宁静,而又不止这些。那是千万年造化之功,柴达木深情的眼泪。那奇特的雅丹山丘披上了金光,在蓝色的湖泊中格外的宁静而耀眼。同样,它们也是鲸鱼的形状,只是相比南八仙的同类充满了生机,与它们相伴的还有自由自在的野鸭。
水上雅
|
太阳即将落下,我想深入内部看那日落。离湖边还有五十米,太阳就钻出云层,在水面上铺下一道金光,我看见了夕阳从两座土丘之间落下。我停下脚步,调整呼吸,欣赏夕阳把那些土丘的身影剪成鲸鱼宽厚的背影。在这里,只有水、风、雅丹、残阳和我自己。我似乎感到一股自然的力量注入我的身体,我似乎正和我的祖先一样,看这夕阳西下。
夕阳落尽,夜幕渐黑,冷月如钩。来吧,就做一个痴人,在这绝美的水上雅丹,在这秘境柴达木,做一场好梦。
离开水上雅丹已经是九点钟,在深邃的星空下,在空旷的戈壁里,我们行驶在无人之路,驶向大柴旦,驶向我们的梦想。
日出青海,几羽鸥鸭。
浮光跃金,碧海丹霞。
转经古寺,天涯牧马。
一湖青翠,半顷平沙。
一
对黑马河日出的期盼,由来已久了。从未看过海上日出的我,对于青海湖的日出,自是十分向往的。
一开始天尽被乌云遮蔽,连这青海湖也显现着忧郁的墨色。浪潮迭涌,涛声阵阵,引人遐思。想必当年仓央嘉措也一定是站在这波涛阵阵的青海湖边,才回想起他的一生。
渐渐地,天边有了一抹红色。大雁排成行,鸣叫着从湖面上飞过。而其他鸥雁之类,也在湖面上一只两只轻轻掠过。随着天边的那一抹红色逐渐变亮,连那乌云都腼腆地红了脸。
|
突然,远处的湖面突然跳出一缕金光。不容细想,那初生的朝阳便露出了一半。縠皱波纹,被染成了淡雅的金红色。浪潮一推一送,似乎在倾诉着青海湖广阔中而具有的柔情和妩媚。而那靠近岸边的墨色湖水,则又昭示着她的神秘。在此相映成趣,默默于心。
转瞬间,金光万丈。阴云驱散,整个湖面浮光跃金。微波向岸边缓缓地涌来,带着太阳的金色,也带着太阳的光明与伟大。这光明,属于初升的太阳,也属于青海湖。
就向尕日拉寺出发了。
一路上美景相伴,道路右侧不远处的青海湖变回了她的本来模样。青海湖之所以被称为青海湖,便是因为它青色的湖水。与传统高原湖泊的蓝色不同,青海湖的蓝色带着些许缥缈的青色。那样的颜色足以追魂摄魄,让人甘心把眼神与灵魂融入其中,涤去许久以来岁月的尘埃,让人回复初生时的圣洁。
|
继续北行,路过了公路离湖最近处,只觉湖水浩荡,好似大海一样。想必中华的先民们就是看到这样的景象,才把她的两大特点合在一起,命名为青海。
尕日拉寺很小,连一位喇嘛也没有,只有几位阿卡和数十位完德。不过尕日拉寺的转经筒是我所见过规模最大的。跟随着阿妈绕着转经长廊顺时针转动,每个转经筒的材质、年代、大小都不尽相同。有的转经筒比较沉,身上用红绿颜色的颜料以及金色的六字真言装饰,木质手柄已经被摸得非常光滑。还有一种金属制成的轻质转经筒,转起来比较轻松。我们跟随阿妈念起了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一次次虔诚地念动,一次次心灵的转动。在念动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在转动中,灵魂得到了升华。转了一半,突然看见转经回廊内一排洁白的善逝八塔在碧蓝的天空下散发出圣洁的光芒。野花在院内恣意生长着,把人、塔都衬托出一种纯洁的意趣。忘了转经,只顾进入院内,来到寂静的白塔旁。这里没有塔尔寺拥挤的人潮,只有白塔、香花、天空、不会说汉话的小完德和我自己。我愿把我的灵魂在这里洗净,洗去万丈红尘,洗去多日奔波于古迹中岁月的尘埃,只留下我自己,干净的自己。
继续钻入回廊中,转完剩下的路程。当转到先前转经的起点时,清脆的铃铛被转经筒上的小锤敲响。“叮——”那声音回荡在转经长廊外,让人感觉旅途结束的解脱,也敦促着我开启新的旅程。
匆匆忙忙,都来不及留下临别赠言和对这片土地的最后一瞥。我的旅行,就定格在了南山上,青海湖的那一抹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