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仔古街


投稿时间:2018年03月27日 投稿人:渝龙

 

    大年过后,又开始了琼海漫游。听说溪仔古街有些历史,自然就纳入了漫游的圈子。我这人有一怪癖,要去哪里,行前都要从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来一个知识预习。搜索的信息包括地名沿袭、特色建筑、风土人情、名人逸事等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用已知信息与当地人套近乎,借此机会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东西,特别是百姓口传、官方忽略、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情。

    来到溪仔古街口,我奇怪了,这是什么古街,两旁高楼遮掩,不见旧宇老宅,没有古墙亭阁。而下载网文明明写着:“溪仔古街,位于海南琼海万泉河畔,始建于明代,距今700余载,是嘉积水陆商埠发祥之地......”而且,史料记载,琼海,曾名琼东、永丰、会同,秦汉时期为玳瑁辖地,已有设治千年历史。有如此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方,不见承载古文化元素的老宅子,实在令人扼腕。

 

    我正在叹惜不已时,路人说前面有家“河影”茶吧,值得一看。随着人流,来到离街口不远的一幢普通民居。门敞着,从外往里看,好像是一处小院,走进去,原来很幽深。门厅设有几张仿古木座椅,有游客正在斜倚靠背摆酷留倩影。再往里走,有天井、吧台、画室和书斋。原来,这是一处民宅,经改造,成了溪仔古街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青灰砖墙上,随处可见当地名流的书画作品;画室案台间,置备有纸墨笔砚;天井院坝里,摆放着品茗赏趣的黄花梨木桌椅。

 

   小院陈设,似古非古,似今非今,一看就知晓,是当今文化人与现代建筑师审美理念的融合。为的是展现历史文化元素,因真古物难寻难存,只得用仿古器物替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历经浩劫之后,能做得如此,已经很不容易,还是值得称道。

 

    我沿着溪仔古街继续前行。古街街面是用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就。仔细分辨,有的石板,饱经风霜,留下了千百年来行人磨砺的痕迹;也有部分石板,街面破损,是后人填补而成。有游客说,这在“做旧”。“做旧”,是制作仿古文物的一种技法。说在这里,有做假的含意。我说,古人云“修桥补路办学堂是善事”。路破烂了就该修补,这是历朝历代的人都在延续的善事,今人修补它,怎么就是“做旧”了呢。何况,乡愁,本来就是一种念想。沟通回忆,也非必须原物,只不过原物更好些,没有,近似者也行。

 

    越往古街深处走,历史回眸感越多。在宽窄不过两三米的石板古街两旁,时儿可见清末民初的青砖青瓦老宅院。资料介绍,古街原来是土路,下雨天泥泞难行,不便商家来往。各家会馆聚会协商,集资兴建石板街道。清朝嘉庆年间,铺建石板路工程终于完成。漫步古道,穿越两百年历史,溪仔古街商贾如云的繁华景象似乎又在眼前。

 

    古街深处有座小屋,面积也许只有五、六平方米,房檐下刻有“福德祠”三字,砖墙上张贴着红榜告示,上书一年来福德祠财务收支情况。细看,收入项37425元,支出项有购灯笼、香烛、鞭炮、办酒席等,其中还有“留下100元给本期灯户做‘二月二’”的表述。由此可见,溪仔古街居民保留了民间过“二月二”龙头节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眠的蝎子、蜈蚣等害虫也从梦中惊醒,于是古人期盼“龙抬头”威镇百虫,以保五谷丰登,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赋诗一首,“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只不过,白居易笔下的唐代“二月二”,已是人们出游寻春的“踏青节”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福德祠为灯户做“二月二”,折射出了溪仔古街居民传承华夏传统文化、追求美好生活、企盼国泰民安的精神世界与质朴情怀。现在,溪仔古街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今人浏览、赏识与追忆。

 

    走完溪仔古街,紧临的是新民商圈。新民商圈有多条街巷,商铺连商铺,人流如云,十分热闹。新民也是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经返乡华侨投资改造,形成了眼下的繁华商业街区。当年,主持建造新民老街的多是南洋华侨,在修建老街楼房时,大多采用了南洋骑楼式风格。如今,走在新民老街,会有身临南洋街道的感觉。

    琼海现有常住人口约50万人,琼海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则有55万人之多,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华侨乡。近代,华人下南洋,务工经商,闯荡江湖,打拚天下。华侨聪慧勤劳,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受世人敬重。他们中的成功人士不忘故土,回乡投资,惠泽桑梓,期待家乡繁荣昌盛。

 

    漫步新民老街,满目都是南洋骑楼式建筑。所谓骑楼式建筑,就是楼下有走廊的建筑。临街楼房的走廊连接街面,走廊就是人行道。南洋属海洋季风地带,空气湿度大,四季雨水多,骑楼式建筑可为路人遮风挡雨,颇有一些人文情怀。

    骑楼式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外立面装饰格外讲究,门窗、房檐、墙头等部位,都要用线条、图案精心点缀,突显美观大方、华丽多彩。南洋建筑是以博采各国建筑风格优点而成,本身已呈多元化文化元素,易于世人认同,所以华侨回乡所修建筑,自然就选择了南洋风格。走在新民街头,宛如置身南洋风格城市建筑博览馆。

 

    听说,每到周末,新民社区都要在南洋骑楼街区组织赶集表演,让人们感受清末民初的商业氛围。我没有赶上这样的活动,也不知道商铺有多繁华、活动有多热闹,是不是会有清末老者长辫摇扇落坐茶肆,是不是会有民国女子身着旗袍碎步过街。但我相信,赶上了的人们,一定会被穿越时空所吸引,也会在观看表演中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融入其中,从而切身体会到新民老街焕发出的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