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孩子回拍大凉山
投稿时间:2018年03月04日 投稿人:守望者ZaiBJ

我是出生在大凉山的孩子,现在在北京上学,每当我向别人提起大凉山时,我都不知怎么讲起,又从何讲起。爱好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或许镜头最能讲实话吧。 趁着寒假拍摄一组大凉山,首先经过昭觉县,所以我前往位于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悬崖村。中午11点到达,下午6点才下山。接近90度的天梯,上是峭壁,下是悬崖,举步维艰,作为大凉山的孩子,我的双腿慑慑发抖,我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上下山唯一的路。我爬的天梯是国家出资修建的钢架天梯,对于一个外来人,我抱着钢架举步维艰。

路途中依稀残留他们原来自架木梯的样子,就近随意砍得木枝,再就近扯上一些藤条捆绑在一起就是他们挑战悬崖梯的武器。半山腰上,偶遇从山上下山的青年,微微一笑,十分友好。当我们登顶时,他下山回来已经到达山顶了。

这是山上拍的一张照片,他们在除去混在玉米中的灰屑。在悬崖村的山顶上,我发现了一台冰箱,这样的交通环境,这个冰箱怎么运上来的呢?我有些疑惑了。于是向主人家问及。主人家告诉我,这个冰箱购买时1300元,当时请了村里力气最大的两个男丁交替背着上山,而他用一根绳子负责安全保障,花费400元运费才背上来的。

我问及山上的村民:在修钢梯前小孩子怎么下山啊?
答:大人背着啊。
那老人呢?答:
老人不下山。
那老人生病了怎么办啊?
答:“生病了就按照我们的习俗送菩萨(彝族的一种宗教迷信),如果还是不行就只有等死了。
眼睛不免有些酸酸的,对话以一个“哦......"收场。

这是我去完悬崖村后搭顺风车抵达的地方——美姑县拉马阿觉乡。和他们说好后,晚上我就住在他们家里。这三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叫做“三角”,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个彝族的一生,那就是生于火而又死于火了。从凉山火把节,再到2017年春晚凉山分会场,凉山人民对火的热情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冬天的时候一家老小围坐在三角火塘边取暖,也算得上其乐融融了吧。除了作为取暖外,三角还承载着一家的吃饭。餐点的时候,将铁锅往上一架,就可以做饭了。他们做饭很简单,将肉切成大块——俗称“坨坨肉”,锅里加上水把肉下锅,在肉快熟的时候往里加上自制咸菜,再用电饭锅煮上饭,这就是一家人的一顿大餐了。三个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盆装肉;一个盆装汤:一个盆装饭;没有桌子,蹲坐在地上,三个盆放中央;没有碗筷,人手一个自制木勺,吃一勺饭,喝一口汤,再抓一坨肉咬上一口,一家人吃得甚香。


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一个小孩拿着一只鸟,另一个小孩牵着一只猹。我有一丝疑惑了,于是问他们——“嘿,小朋友,你们抓这个来干嘛呢?是为了卖了换钱吗?”他们回答道:“抓来玩啊。”没有玩具,他们就在白天看好巢穴,晚上去抓。抓来陪自己玩上几天,然后放走,也算是他们的一种乐趣了!

或许绝大多数人都玩过,没玩过也看过吧,这就是一个普通吹泡泡的玩具而已,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无上珍宝,里面的液体用完过后,就用洗衣水加上继续吹。

山里的确是没什么玩具的,一个啤酒箱,一块土地,两兄弟就可以玩上一整天了吧。
简单的东西懂得知足就好!



彝族尚武,身体健壮,这是村里的一个小伙,能够连续空翻好几个跟头。



凉山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孩子特别多,一家四五个小孩很常见,他们信奉人多力量大,所以常常可以见到大小孩带小小孩的情况。10来岁的孩子就得肩负起作为父母的责任,照顾弟弟妹妹成了必不可少的职责。女本柔弱,为姐则刚;男本刚强,为兄则柔。







《母子》——晒太阳的母子,晒太阳的“母子”。我把这张照片称为母子,台阶上,是晒太阳的母子,台阶下是晒太阳的“母子”。凉山的女性,因坚强而伟大。

远远望着,大叔就和我打招呼,至于具体说的什么,我也听不懂,微微一笑便离开了。

村里的中老年人是几乎不懂汉语的,别说不会说,听都是问题。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山顶的小山村。

十来岁的孩子,就得帮着家里做农活,他们是山里的孩子,可他们又是谁的同龄人?

村里的村民还大多不懂汉语,但是村民相当的淳朴,虽然听不懂相互说了什么,但是看见我总乐呵呵的,上扬的嘴角表现出的是对我的欢迎吧。
凉山是穷,凉山也的确苦,但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个勤劳,好强且不断进步的民族,不会一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