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制作鼓
投稿时间:2018年02月04日 投稿人:穆刚明
“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在陕西武功县的锣鼓村听老一辈的传言,在晚清时期就有了锣鼓的加工制作而闻名。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目前已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好一面鼓,不仅要有细致的心,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一个鼓腔,要选用上好的槐木、桑木等硬杂木,用锯子裁成弧形,然后经过长时间晾晒熏蒸,彻底干透才能使用。而鼓皮讲究的是用水牛皮,比黄牛皮做的鼓要声音洪亮,穿透力更强。
鼓腔做好经过机器的打磨抛光就可以进行“上皮”——将处理好的牛皮蒙在做好的鼓腔上。 给鼓蒙皮的这个环节都是女工在做,大概是因为更耐心和细致吧。等待蒙皮的鼓腔放在特质的钢架上,然后工人将裁好的牛皮蒙在鼓上,皮子周围一圈用绳子绷紧后绑在钢架上。绑好后接着再用鼓身下放置的千斤顶将鼓腔顶起,鼓皮于是被绷得更紧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女工们接下来还要爬到大鼓上,在鼓皮上有节奏地踩来踩去,这就是传说中制鼓中的重要一环——“踩皮”,为的是让鼓皮的张力更均匀。不要以为踩过一遍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还要用千斤顶把鼓身往上再顶一顶,然后接着再踩,如此往复数遍,蒙皮的环节才算完成。 等到鼓皮绷紧的力度已达顶点,钉上鼓钉固定牢靠后就可以进行最后的批腻子、上漆环节了。
将成品鼓从架上取下后,进一步对腔面抛光、打磨,最后油漆处理,成品入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