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事|大鼓咚咚话匠心


投稿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投稿人:独步天下du

紧紧蒙张皮 密密钉上钉

天晴和雨落 打起一样音

牛皮大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

自古以来在各种文艺节目中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手工制鼓的人却越来越少

幸运的是在新余市水北镇公塘村

还有一位坚守手工制鼓的艺人——谢歌美

近日

独步君走进谢歌美家中

探访制鼓技艺人谢歌美以及他的老手艺

 

制作中的大鼓

车子沿着村庄小路循循渐进,柳暗花明忽一村,这便是此次行程的目的地——公塘村。制鼓艺人谢歌美的屋舍立于眼前,屋旁几方空地,上面摆满了制鼓所用的各种器材,这便是谢歌美天然的“制鼓工厂”。

 

谢叔的天然“制鼓工厂”

 

独步到达时,现年66岁的谢歌美正在屋外为一只直径1.3米,高1.8米的大鼓箍鼓身。谢歌美新余水北镇公塘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告诉独步: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年跟随舅舅学习制鼓手艺,如今已做了三十多年。

 

箍鼓身

 

“制鼓看似容易,但要制作出一个好鼓,却不是那么简单。”谢歌美说,制鼓材料非常讲究,鼓身要选用圆形杉木,根据大小需求,刨成有弧度木片,鼓皮要用冬天的母黄牛皮。

 

刨木

 

岁月的沉淀,让谢歌美对鼓有着精妙的把握。

 

按序号拼鼓身

一个完整的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首先根据鼓的大小需求,把木材锯成条状,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再一片一片按序号拼装起来,形成鼓身,然后逐渐修正,用铁圈固定鼓身,让鼓身成型。

 

每片弧木都标有序号

接下来就是蒙鼓皮了,也是制作一面好鼓最关键的地方。鼓面以牛皮为原料,谢叔说为保证质量,最好是采用冬季的母黄牛牛皮。制鼓前,先浸泡牛皮,一般需要三、四天。牛皮质地坚硬,需要长时间用水浸泡松软。浸至牛皮变软、有韧性,再用剔刀去掉牛毛与赘肉,贴在墙壁上晒干。

 

蒙鼓皮

这道工序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剔除皮面赘肉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刮穿牛皮;用力不足赘肉刮不干净,影响鼓的音质。这活没有几年的功夫难以掌握到家。

 

剔除皮面赘肉

其次将鼓身固定在木架上,将裁好的牛皮毛各边角穿孔系上拉绳。

 

穿孔系拉绳

覆盖住鼓面一端,不断嵌入木棒,拉伸牛皮使皮扩张。

 

嵌入木棒

把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再用木棒有节奏地敲打鼓面旁侧,并爬上鼓面开始踩鼓皮。踩鼓皮是为了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

 

踩鼓皮并敲打鼓侧

再用鼓钉将鼓皮固定于鼓身后,用刀将多余的牛皮切割掉。谢叔切割多余牛皮时,独步也跟随绕鼓一圈,发现鼓面没丝毫划痕,可想其手法之娴熟。

 

钉鼓钉

另一鼓面也用相同方法制作,待两个鼓面完成后,一只牛皮大鼓就制成了。完整的工序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才可以做成一面牛皮大鼓。

 

切割多余的牛皮

制鼓是个精细活,不仅对制鼓材料有讲究,而且对制作技艺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制鼓越来越多,但质量远远不如纯手工制造的鼓结实耐用。谢叔说他做的鼓,用上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谢叔自制用来固定鼓的木架

谢叔每年做了多少只鼓,没去统计过,只估算2017年大概做有四十多只。谢叔说,每年春节前几个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做,妻子负责帮忙打下手,所做的鼓主要是湖北、吉安,以及周边市县订制,多为祠堂所用。有时为满足本地结婚人所需,也会做些战鼓,空余时会做些拨浪鼓送给亲戚小孩玩。

 

夫妻协力拼鼓身

其它季节谢叔大多用来备料,收存做鼓皮所用的牛皮。牛皮立春后不易收存,容易坏,影响鼓的质量,一般8月份后开始收皮。只要临村有黄牛皮卖的,他都会登门抢购,拿回家后除了先要去毛、刮油脂、削厚薄外,还要经裁剪、晾晒后囤积。这样做出来的鼓面,才会结实耐用。

 

屋中囤积的牛皮及战鼓

做了三十多年的鼓,谢叔最担心的是,这手工制鼓的手艺,不知道会不会在他身后失传。儿子在外地打工,徒弟也没有,没人愿意学。面对缺乏关注、后继无人的现状,谢叔唯余满心的惆怅

 

面临手艺无后谢叔满心惆怅

回响在公塘村上百年的鼓声还能延续多久?

 

谢叔不善言辞,话语间透露着一种质朴,他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他知道外面挣钱的机会更多,基于对做鼓的热爱,对黄土地的眷恋,他选择做一个不离不弃的守……

 

给鼓面画上八卦图案

大概所有的匠人都像这样,一群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人,择一事,便终其一生,在城市的一隅坚守着,几十年如一日,所有的风霜裂变都留在了手上。  

 

制鼓匠人——谢叔

也许,这门手艺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在谢叔的叹息声中消失在水北公塘。当然,我们更加期待流淌在我们岁月里的重节奏能够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