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文稿资料)


投稿时间:2018年01月18日 投稿人:朱平518

贡品----春节前的柏林禅寺信众祈福盛况

 

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柏林街,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 196 - 220 ),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该寺是古燕赵的佛教中心,信徒众多。历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曾在柏林寺修行,如唐朝的赵州禅师、宋代的归云老人、元代的月溪禅师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着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禅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 、 鲁云行兴禅师行化,柏林禅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禅寺。当时柏林禅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

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却屡遭劫难,到 1988 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殿堂 、金像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唐朝古柏,依稀屹立,昭示世人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1988 年,柏林禅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和尚亲自主持柏林禅寺修复工作,在各界人士大力护持下,1992 年,普光明殿落成;随后,钟鼓楼 、观音殿、藏经楼、禅堂、怀云楼、开山楼、会贤楼、指月楼、云水楼、香积楼、古佛庵、关房、佛学院、茶香楼 、 文殊阁、普贤阁、万佛楼相继建成。

2003 年9 月 6 日 ,巍峨雄伟的万佛楼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标志着赵州祖庭的中兴大业取得重大成果。一处占地 90 余亩,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庄严整肃的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相关知识】

“烧香”历史

 

香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农时代,早有采集植物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避秽。当时人类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已很重视,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时,同时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时代就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祭祀、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后来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对香粉胭脂就有记载,张华博载“纣烧铅锡作粉”,中华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于纣”,久云,“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传以笛曲终而上升”,可见脂粉一类产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春秋以后,宫粉胭脂在民间妇女中也开始使用。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们消耗化妆品用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视为做香料,香水用,后期为宗教敬神拜佛烧香。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

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脂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笺:“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牲体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十三经注疏》 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三是专用于祭祀,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诗经·大雅·生民》: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可见《诗经·大雅·生民》中所载烧香蒿、脂、烧牲体以祭祀。

梦溪笔谈·药议》:“至深秋,馀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可见香蒿气味芳香,是当时的一种香料。烧香蒿是谓“烧香”,以香气用来祭祀。

烧香历史的第二个时期,即是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 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香料传入中国。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树皮胶,即树脂,是为香料。

由于有了西域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源氏物语》)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香乘》卷38)。刘向为宣帝时人。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为馈赠之礼品。《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庭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香”(西域)由“南香”(两广、海南)所取代。“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乘》卷1)

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颜氏《香史序》)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产生。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大量诗文专门写香。兹举北宋陈与义(字去非,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的《焚香》 为例: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含义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道教敬香

 

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立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插入炉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着地,头磕下去时要头着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搂着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为一,表示着[八十一化]。

 

佛教阐述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佛家以香治病

佛家香品的种类十分丰富

由于香的尊贵、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传统,还有他为诸佛乐道的神圣,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几乎是无处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烧一炷香的时间为准,谓之“坐香”; 围着佛像“绕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礼佛也是以“经行”作修持,谓之“行香”,若是跑步绕佛,则谓之“跑香”;

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谓之“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谓之“清规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谓之“巡香香板”; 若修持者犯了错,还有罚去“跪香”;

佛殿谓之“香殿”,厨房谓之“香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

佛家烧香一般都是三根香

这是由于烧三根香代表供养佛,法,僧。 烧香时,第一根插中间,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2根插右边,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边,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敬香常识

1、关于烧香的一般常识 南岳进香分为山顶和山脚的大庙两处。烧香分为高香、保香、许愿香和还愿香等,一般人去都是烧保香,保佑平安健康、升官发财什么的,这样一般可以不用专程去还愿,烧高香一般是求具体什么事,需要再去烧还愿香。具体烧什么香在选择香的时候就要定好。

2、关于进香用品 进香用品一般包括香、烛、包和拜香。如果有多人同去一定要各付各的钱,这个是不能请客的,切记。当然先由朋友代购,然后再付钱给朋友是没问题的。

3、关于写香包,大庙是佛道一体的,一共有八位神轼,所以一共有八个香包,大家要在每个香包上写明自己的姓名、住址、烧的什么香和年月日,日期用天干历,比如庚寅年什么的。记得地址写详细点,要不神仙可找不到你也不能帮你了。

4、关于烧香的顺序(先烧香,后拜佛),提着香包、香、烛等供品,举着拜香(男左女右),大庙从前门进,先在圣帝大殿前的左香炉前祷告,然后把供品投入香炉,只留下一束最长的大拜香不投入(在这里补充一下,留下的大香上记得写上:名字,“某某某 诚心叩拜”,等到各殿拜完后再投入香炉,这里反正有很多人,实在搞不清就看别人怎么做吧),烧完包就可以依次到各殿拜了,要注意的是未婚女性不要去拜注生娘娘殿,在外面行个礼就行了。因为那是管送子的,到时候中标了可别怪娘娘哦。

上香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拜香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嗔念、贪、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方法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