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之变 广陵潮已成余响,上海滩会否消失?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魏毅 

标签: 基础地理   水文地理   工业地理   

与许多人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沧海桑田的变化并非只发生在以万年为尺度的地质历史时期,2000多年来,长江口就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很可能还正在发生。秦汉时期,广陵(扬州)可以观潮,镇江可以看海;隋唐以后,河口快速向东推进,三角洲不断扩张;到后来,上海脱海成陆,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江口地貌。这些变化都是如何发生的?近些年来人类活动对长江的影响越来越大,让长江的形态和水文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此以往长江口的地貌会随之发生变化吗?上海这片滩地是否面临着再次沉入水下的威胁呢?
目前学界基本达成一致,今天上海所辖的大部分地区是在最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脱海成陆的,成陆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江口沉积。所以在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已是不争事实的情况下,上海的陆域是否会因此面临危机呢?这一问题需要河口海岸学者们进一步进行量化研究,做出客观评估,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陈肖

长江:曾经在扬州入海,激荡出回响千古的“广陵潮”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西汉文学家枚乘以铺陈华丽的笔法在《七发》中描绘了发生在“广陵之曲江”的一次潮汐,在此后两千余年里,“广陵观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地理意象,与诸如“浴乎沂”、“渡瓜洲”、“巫山云雨”等景观一起,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地理想象。观潮主题的文学作品绵延不绝,一桩文学史上的地理学公案也渐渐浮出水面——“广陵潮”在哪里?

秦汉时期的广陵县、广陵郡、广陵国,皆位于今江苏扬州一带,由此,广陵潮当为长江之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却首提异议,他在《水经注》中将“广陵之曲江”引入“浙江水”(即今钱塘江)条目下,由此引发了另一种影响深远的观点——广陵潮为钱塘江之潮。两种意见的争锋在清代以后越发热闹,鉴于广陵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将其定位于长江或是钱塘江,逐渐偏离理性讨论,沦为江苏、浙江两省文人先入为主的意气之争。而从实据上讲,两派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扬州是否曾经有大潮?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34年撰写《说“广陵之曲江”》一文,他认为:如果广陵潮发生于扬州,“则必两千年前,扬子江入海处与今日形状大异,镇江以下皆在海中,然后可也”。这种假设在傅斯年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自然界的神奇超越了人类的想象,现代地质学和水文学已经证实,在距今6000年前的冰后期,由于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侵达到了最大限度,长江在今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当地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特征至今仍有海侵的痕迹。彼时的长江口并非如今的三角洲河口类型,而属于溺谷河口,口外是一个漏斗形状的大海湾,河口南北角分别为杭州湾中的王盘山和今江苏如东掘港,其间距离长达180公里(如今长江河口南北角仅间距90公里)。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先生在《海塘》一书中认为,长江河口在扬州以上束峡成江,海潮上溯至此;加之长江扬州段古有沙洲,造成江形扭曲,加大潮差,枚乘笔下的广陵潮借此形成:“……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长江入海口的位置,从过去到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广陵(扬州)可以观涛,镇江可以看海;三国时的南京,战船可以在玄武湖操练后,驶入长江直入东海;唐以后,长江河口的位置开始向海推进。
因为临海,唐以前的扬州城,都建在蜀冈之上(海拔20—30米),图为蜀冈上的扬州唐城。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阮洪森
在镇江圌山与太湖平原的交界线上,也留下了许多古海蚀穴,其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平底、沿陡崖根部深延的洞穴。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刘华信
山与太湖平原的交界线上,也留下了许多古海蚀穴,其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平底、沿陡崖根部深延的洞穴(下左)。不知其来历的人们,为这些神奇崖穴附会出众多传说,还利用洞穴修建了庵堂庙宇(下右)。实际上这些海蚀穴与海蚀崖清晰地指示了曾经的海岸线位置,准确指证了喇叭形古长江口的真正所在。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桂宝

沉沙造陆,天工还是人力?

如果这种情形维持至今,那么长江也许会和今天的钱塘江一样,只能以三角湾的河口形态存在,无法形成三角洲。然而,天工之外还有人力。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