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 客家民系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10期 作者: 朱千华 

标签: 基础地理   文化地理   

发源于南岭和武夷山脉的赣江自南而北贯穿江西省,干流经行约760公里,最终于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附近汇入鄱阳湖,与长江贯通,成为长江中游的三大支流之一。它为长江贡献着巨大水量的同时,还成为了客家先民南行的重要地理通道,溯赣江上游的章水、桃江而上,穿过南岭即进入岭南,溯梅江、琴江而上穿越武夷山脉便可到达闽西,而赣南、粤东北、闽西便是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区。可以说,赣江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密不可分,成为了承载着客家人乡愁的一条大江。
作为长江水系中多年平均水量第三大的支流,赣江以滔滔江水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鄱阳湖又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与长江交汇,长江由此分为中游与下游。赣鄱大地文化独特,其中最精彩的当属赣江孕育出的客家文化。图为赣州城边赣江向北流淌而过的画面。千百年来,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越过长江,顺赣江南下,并以赣州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楠

在中华大地上散落着众多的地理通道,它们都是一定的民族或族群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沿着河流、山脉等,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这些线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开拓才得以形成。古代移民的动向受制于地理条件,山脉往往对移民迁徙形成的是阻碍作用,而江河却能以舟楫之便,为移民迁徙提供交通便利,还能为移民提供可供开发的沿江谷地。赣江就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上世纪3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意识到,汉族等庞大的民族,会因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逐渐分化,形成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他创立了民系一词,并率先将民系一词应用在客家研究上。随后,客家民系的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汉族也逐渐被学术界划分为客家、广府、湖湘、晋绥等多个民系。其中,客家民系是指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江流域、闽西及粤东北,顺应当地自然条件,与畲族等土着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

根据历史学家、客家学说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客家先民曾有过五次大的迁徙,其中前四次都是沿着赣江或是以赣州为中心进行的。赣州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被称为客家摇篮。赣江的两条支流章水和贡水在赣州市合为赣江,其中章水发源于南岭,贡水发源于武夷山脉,这不仅为客家先民在赣南地区的流布提供了条件,而且翻越南岭,即进入粤东北地区,翻越武夷山脉垭口即进入闽西。图为从郁孤台方向眺望八境台,左章右贡合为赣江的画面,辛弃疾在此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文天祥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滩就位于八境台以北60公里处,惶恐滩江水湍急,暗礁林立,令人望而生畏,由惶恐之名就足见当年客家先民沿江迁徙的艰辛。
图为贡水上始建于宋代的浮桥,以船舶做桥墩,木板铺于船面上,行人通过浮桥往来于贡水两岸。透过浮桥,依然可以感受到水运在古代客家先民迁徙中的意义。

从罗香林教授开始,关于客家民系的学术研究就层出不穷,但不管怎样,赣江都成为了研究客家民系的学者绕不开的话题。

永嘉之乱:由长江入赣江寻找桃花源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卧躺在赣鄱大地之上,吞吐着条条支流汇入的江水,与长江形成互补之势。记得多年前,我站在九江湖口石钟山悬崖之巅眺望江湖,一边是浩荡的万里长江,一边是风帆点点、碧波荡漾的鄱阳湖,真是一派渔舟唱晚的绝美风光。我忽然想到,九江柴桑一带,正是陶渊明的故乡,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为躲避战乱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是不是给后人留下某种暗示呢?没有战乱的桃花源又在哪里?

责任编辑 / 线朝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